小泡通树
《中华本草》:小泡通树
拼音注音
Xiǎo Pào Tōnɡ Shù
别名
星毛鸭脚木、七加皮、鸭麻木、小星鸭脚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星毛鹅掌柴的茎、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efflera minutistellata Merr.ex Li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高2-6m。当年生的小枝粗壮,密被黄棕色星状绒毛,后即脱落;髓白色,薄片状。掌状复叶,小叶7-15;叶柄圆柱形,无毛,长12-45cm,最长达65cm,小叶柄极不等长,中央的长3-7cm,两侧的长1-1.5cm,无毛;叶片纸质至薄革质,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稀长圆状椭圆形,长10-16cm,宽4-6cm;先端急尖至渐尖,基部钝至圆形,稍歪斜;边缘全缘,稍反卷,有时近先端有细齿,上面无毛,下面密被灰色细星状绒毛;侧脉6-10对,上面平坦,下面微隆起,网脉上面不明显至略明显,下面不明显。花序为伞形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,长20-40cm,密被黄棕色星状绒毛,侧枝成总状花序排列;总花梗长2.5-3cm;花柱长5-6mm,与总花梗皆被黄灰色星状绒毛;萼倒圆锥形,长1.5-2mm,密被星状绒毛,有5齿;花瓣5,三角形至三角状卵形,长2-3mm,无毛,花绿白色;雄蕊5,花丝长3-4mm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合生成柱状,长1mm,花盘扁平。果球形,有5棱,直径约4mm;宿存花柱长2mm,柱头头状。花期9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800-2700m的山地密林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:枝条和叶多切成段片。幼枝密被黄棕色星状毛,老枝平滑无毛。茎质硬脆,叶片纸质至薄革质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温
功能主治
发散风寒;活血止痛。主风寒感冒;风湿痹痛;脘腹胀痛;跌打肿痛;骨折;劳伤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地盘松球
- 老虎耳根
- 华南紫萁
- 竹鼠子牙
- 小广藤
- 小果金花茶叶
- 功劳木
- 候风藤
- 小冬青
- 小果野葡萄藤
- 草本威灵仙
- 小接筋草
- 广豆根
- 纤枝山柑
- 白毛藤根
- 小朝天罐
- 小接骨丹
- 山红稗
- 小升麻
- 小棕皮头
- 小叶杜鹃
- 紫雪花
- 一颗血
- 大飞扬
- 兰石草
- 石莲
- 大花剪秋罗
- 红丝线
- 过坛龙
- 徐长卿
- 风毛菊
- 粗糠柴
- 翠雀花
- 异型莎草
- 炮仗筒
- 小果卫矛
- 豺皮樟根
- 粗毛蹄盖蕨
- 桂木干
- 柔软石韦
- 灯台树
- 蝶兰
- 戴星草
- 毛薯
- 雉子筵
- 皱叶南蛇藤
- 小对叶草
- 鯮鱼
- 珠芽蓼
- 蓝花茶
- 小青藤
- 杂蘑
- 胭脂木
- 凤凰木
- 小草乌
- 紫荆根皮
- 胖大海
- 挖耳子草
- 树韭菜
- 腐婢根
- 刺玫果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旋鸡尾
- 木蜡树叶
- 裂叶双盖蕨
- 水榕木根
- 杧果叶
- 野把子
- 蓝树
- 密陀僧
- 蜈蚣萍
- 榔榆皮
- 小婆婆纳
- 囊距翠雀
- 红千层
- 香茅根
- 汉中防己
- 菟葵
- 油鱼
- 丝瓜藤
- 虾
- 蘡薁根
- 南方红豆杉
- 芒硝
- 乌桕木根皮
- 蛮刀背
- 中华石楠
- 朱砂菌
- 金橘核
- 牛胆参
- 桐木
- 垂丝卫矛果
- 独行千里
- 茶绒
- 云南铁角蕨
- 破天菜
- 大花活血丹
- 一枝黄花
- 羚羊角
- 西红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