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毛藤根
《中华本草》:白毛藤根
拼音注音
Bái Máo Ténɡ Gēn
别名
排风藤根
英文名
Root of Bittersweet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lyratum Thunb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蔓生草本,高达5m。基部木质化,上部草质,茎、叶和叶柄密被具节的长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叶片多戟形或琴形,长3-8cm,宽1.5-4cm,先端渐尖,基部心形,上部全缘或波状,下部常有1-2对耳状或戟状裂片,少数为全缘,中脉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外侧生;花萼5浅裂,宿存;花冠蓝紫色或白色,5深裂,裂片自基部向下反折;雄蕊5,花丝极短,花药顶孔开裂;雌蕊1,花柱细长,柱头小,头状,子房卵形,2室。浆果球形,径约1cm,熟时红色。种子近盘状,扁平。花期7-9月,果期10-11月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风炎牙痛;头痛;瘰疬;痔漏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瘰疬,崩带,风火牙痛。2.《重庆草药》:治头痛,流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毛藤根
拼音注音
Bái Máo Ténɡ Gēn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白英的根。夏、秋采收。
性味
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苦辛,无毒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甘,性平微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风火牙痛,头痛,瘰疬,痈肿,痔漏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瘰疬,崩带,风火牙痛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治头痛,流涕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①治火牙虫牙痛:白毛藤根,地骨皮、枸骨根、龙胆草、白牛膝。炖内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②治痔疮、漏管:白毛藤根,鲜的一两至一两五钱,干的八钱至一两二钱。和猪大肠(洗净)一斤,清水同煎,饭前分两次吃下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③治乳痛:白毛藤根一两,酒,水各半煎服,取渣加酒糟调敷患处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雪山甘草
- 叶象花
- 黍茎
- 披针叶毛茛
- 铁蕨鸡
- 雄黄豆
- 锡
- 小花五味子根
- 蕤核
- 夜花藤
- 糖芥
- 黄背草果
- 杜梨
- 野决明
- 象牙参
- 金刚藤
- 香水月季
- 光决明
- 红花月见草
- 钝齿青荚叶
- 牛角瓜
- 篦梳剑
- 毛草龙
- 过岗龙
- 绿萼梅
- 塘虱鱼
- 大蓑衣藤根
- 海仙花
- 血水草根
- 虎掌草叶
- 太白三七
- 冷水花
- 油柑虫节
- 花花草
- 霞天膏
- 黄蜀葵茎
- 盐麸木花
- 东北雷公藤
- 拟囊果芹
- 柚根
- 油棕根
- 香桂皮
- 小鱼仙草
- 栝楼子
- 牛耳枫根
- 大过路黄
- 枇杷核
- 岩参
- 草藤乌
- 古羊藤
- 铜锣七
- 草灵脂
- 潮风草
- 红楠
- 水毛花
- 常春油麻藤
- 滇茜草
- 西瓜黑霜
- 山臭草
- 华山参
- 罗锅底
- 大叶地耳根
- 香柏
- 红皮
- 西藏野花椒
- 银柴胡
- 西南毛莨
- 刺通草
- 蛏壳
- 楮实子
- 香叶树
- 毛节兔唇花
- 宜梧
- 虾子花叶
- 沙七
- 小叶蛇总管
- 刺榆
- 雪药
- 花姬蛙
- 挖耳草根
- 香橼露
- 细枝柃
- 大血藤
- 落霜红
- 朴树根皮
- 淡竹笋
- 大籽蒿
- 酸模叶
- 大叶黄杨根
- 玉簪叶
- 驴头
- 肺心草
- 野猪脂
- 了哥王子
- 茅草箭
- 彩斑桑勒草
- 红胡豆七
- 泡桐
- 马鞍藤
- 羊肌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