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苏梗
《中华本草》:白苏梗
拼音注音
Bái Sū Gěnɡ
英文名
Stem of Common Perilla
出处
出自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rilla frutescens (L.) Britton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实成熟时,割取老茎,除去果实及枝叶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0.5-2m。茎直立,钝四棱形,具四槽,密被长柔毛。叶对生;地柄长3-5cm,背腹扁平,密端短尖或突尖,基部圆形或阔楔形,边缘在基部以上有粗锯齿,两面绿色,或紫色,上面被疏柔毛。轮伞花序2花,组成长1.5-15cm,密被长柔毛,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;苞片宽卵圆形或近圆形,外被红褐色腺点,边缘膜质;花梗密被柔毛;花萼钟形,10脉,下部被长柔毛,夹有黄色腺点,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,结果实增大,萼桅二唇形,上唇宽大,3齿,中齿较小,下唇比上唇稍长,2齿,齿皮针形;花冠通常白色,冠筒短,冠檐近二唇形,上唇微缺,下唇3裂,中裂片较大;雄蕊4,前对稍长,离生,插生喉部,花药2室;花柱先端2浅裂;花盘前方呈指状膨大。小坚果近球形,具网纹。花期8-11月,果期8-12月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干燥的茎,叶片大多脱落,常带有果穗。茎圆角四方形,四边有槽,表面黄绿色,易折断;断面木质部黄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残留的叶片,皱缩、卷曲或破碎不整,黑绿色,背面较淡,两面均具白色毛。气香,味微苦辛。[br]以茎老、干燥、无根叶杂质、气味芳香者为佳。
药理作用
白苏梗注射液分别以0.1g(生药)/只、0.2g(生药)/只、0.4g(生药)/只0.6(生药)/只给小鼠腹腔注射,连续4d,能激发动物子宫内膜碳酸酐酶活性增长,而且随所给剂量的增加而增加,与孕酮作用相似[1]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功能主治
顺气消食;止痛;安胎。主食滞不化;脘腹胀痛;感冒;胎动不安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各家论述
1.《滇南本草》:补中益气。2.《安徽药材》: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,安胎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下气宽胸,行里化痰,消食。治胸闷,噎膈反胃及心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苏梗
拼音注音
Bái Sū Gěnɡ
出处
《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》
来源
为唇形科植物白苏的茎。秋季果实成熟时,割取老茎,除去果实及枝叶,晒干。
生境分布
产江苏、安徽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干燥的茎,叶片大多脱落,常带有果穗。茎圆角四方形,四边有槽,表面黄绿色,易折断;断面木质部黄白色,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残留的叶片,皱缩、卷曲或破碎不整,黑绿色,背面较淡,两面均具白色毛。气香,味微苦辛。以茎老、干燥、无根叶杂质、气味芳香者为佳。
性味
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,性温,无毒。"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顺气,消食,止痛,安胎。治气郁,食滞,胸膈痞闷,脘腹疼痛,胎气不和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补中益气。"
②《安徽药材》:"行气宽中,消痰利肺,安胎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下气宽胸,行里化痰,消食。治胸闷,噎膈反胃及心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~3钱。
备注
本品在江苏、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用,并通称为苏梗。参见"紫苏梗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桦皮
- 阿尔泰紫菀
- 北沙参
- 白贝
- 白山蓼
- 麻叶
- 明胶
- 大叶楠
- 无患子叶
- 子楝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藤三七
- 河豚子
- 小山稔
- 丁癸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十三年花
- 腊雪
- 省雀花
- 马缨杜鹃
- 山小橘
- 石枣子
- 倒提壶
- 老米酒树
- 野牡丹子
- 淡味当药
- 虾蟆胆
- 西藏野花椒
- 文冠果
- 青酒缸
- 三棱
- 四季素馨花
- 卵叶鳞始蕨
- 六方藤
- 鹰爪花果
- 罗锅底
- 漆子
- 水龙骨
- 庵闾
- 多穗石柯根
- 猪毛蕨
- 白郎花
- 漆树根
- 欧泽芹
- 新疆一支蒿
- 鷃
- 黄皮叶
- 鸽粪
- 大避债蛾
- 乌泡刺
- 朴树皮
- 孔雀草
- 过路惊
- 磨盘根
- 驴蹄草
- 麻鱼肉
- 匙叶五加
- 苞叶木
- 百灵草
- 藤茶
- 宽叶鼠曲草
- 紫玉簪根
- 显脉罗伞
- 杉皮
- 水晶兰
- 吕宋楸毛
- 遍山红
- 牛耳草
- 鸭脚木叶
- 毛轴铁角蕨
- 小棕皮头
- 莨菪
- 灰钉
- 香雪兰
- 番荔枝叶
- 红皮
- 灰凤梨
- 盘羊睾丸
- 羖羊角
- 野罂粟壳
- 白残花
- 潺槁树
- 白花灯笼
- 血余
- 钱针万线草
- 金牛七
- 类梧桐
- 水松叶
- 括金板
- 郁金
- 角翅卫矛果
- 广石豆兰
- 美人蕉根
- 菟葵
- 鹅掌楸
- 红葱
- 红皮云杉
- 血当归
- 马比木
- 蚍子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