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郎花
《中华本草》:白郎花
拼音注音
Bái Lánɡ Huā
英文名
root-bark of Omei Linden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椴树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ilia omeiensis Fang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挖根,洗净泥土,剥取根皮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峨眉椴,乔木,高7m。嫩枝纤细,与顶芽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-3.5cm,纤细,无毛;叶片长卵形,长9-11cm,宽4-5cm,先端急锐尖,基部斜心形或截形,上面橄榄绿色,无毛,发亮,下面黄绿色,被紧贴短星状茸毛,边缘近全缘,或近先端有少数小齿;侧脉5-6对。聚伞花序长7.5-9cm;有花3-12朵,花序柄及花柄均纤细,无毛;苞片狭窄倒披针形,长7-16cm,宽1-2.2cm,先端钝,基部狭窄,无柄,上面发亮,下面有星状柔毛,下半部与花序柄合生;萼片长4-5mm,长卵形,外面有黄褐色星状柔毛;花瓣长6mm;退化雄蕊花瓣状,比花瓣稍短;雄蕊长4-5mm;子房被茸毛,花柱长3mm,无毛。果实倒卵形,直径8-9mm,无棱,被茸毛。花期7月,果熟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800m的常绿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行气活血。主跌打损伤;五劳七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,15-30g;或浸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郎花
拼音注音
Bái Lánɡ Huā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橡树科植物峨眉椴的根皮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约10米。芽卵形,芽鳞锐形或较钝。单叶互生;长方形或长方卵形,长9~11厘米,宽4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斜圆,全缘,幼时密被灰色的星状毡毛;叶柄长2~3厘米。聚伞花序,花9~12朵;苞片线状长方形,长14~16厘米,宽2~2.2厘米,下面密被星状毡毛;萼5片,狭三角形,外侧被灰色毡毛,内侧被长柔毛;花瓣5枚,黄色,卵状披针形;雄蕊多数,退化雄蕊5枚,花瓣状;子房倒卵形,被浓密灰色毡毛,柱头5裂。果实倒卵形,被灰色星状毡毛。花期7月。果熟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中山区之森林中。分布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苦辛,性凉,无毒。
功能主治
通经理气。治跌打损伤及五痨七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,0.5~1两;或浸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水葫芦苗
- 海鳗
- 花鱼
- 狼尾草根
- 胡桃仁
- 茶膏
- 金顶蘑
- 藤子甘草
- 白颖苔草
- 兰香草
- 伏牛花
- 细花丁香蓼
- 绒仙人球
- 绿盐
- 小芸木
- 毛叶轮环藤
- 脆蛇
- 光枝勾儿茶
- 海蜇皮
- 海韭菜
- 水黄连
- 分枝火绒草
- 洋蓍草
- 十姊妹
- 牛筋刺寄生
- 大一枝箭
- 青酒缸
- 柳叶菜根
- 麦刺藤叶
- 对节叶
- 余甘子
- 石南藤
- 鹿蹄肉
- 大叶鸡菊花
- 小花花椒
- 海鲶
- 大火草根
- 白花菜子
- 熊骨
- 木本远志
- 青竹标根
- 菊花苗
- 柳杉
- 红须须
- 天葵草
- 紫藤子
- 野山蚂蟥
- 香根芹
- 楤木白皮
- 鳖甲
- 吊灯花叶
- 大花威灵仙
- 刚毛尖子木
- 水鳖
- 万年藓
- 五月霜
- 莴苣
- 玉米黑粉
- 黄竹参
- 烟管蓟
- 华南胡椒
- 蒲蒻
- 杯苋
- 野茶辣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凤眼果根
- 水蛇皮
- 花皮胶藤
- 过江龙子
- 大叶地耳根
- 大良姜
- 土荆皮
- 芒叶小米草
- 两面青
- 白榄根
- 星宿菜
- 刺叶楤木
- 黄芦木
- 棕榈
- 蓍实
- 裂叶心翼果
- 骨把
- 楮茎
- 大果巴戟
- 三对叶丹参
- 大香附子
- 吹风藤
- 马比木
- 芫荽茎
- 豆油
- 小对叶草
- 滑石
- 扁豆花
- 双股箭
- 密花角蒿
- 瑞香花
- 绿茎槲寄生
- 山香
- 花松萝
- 多穗石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