柏树油
《中华本草》:柏树油
拼音注音
Bǎi Shù Yóu
别名
柏油、寸柏香
出处
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pressus funebris Endl.采收和储藏:7-8月间砍伤树干,待树脂渗出凝结后收集。
原形态
乔木,高达35m,胸围达2m。树皮淡褐色;大枝开展;小枝细长、下垂,生鳞叶的小枝扁平,排成一平面,绿色,宽约1mm;较老的小枝圆柱形,暗褐色紫色,略有光泽。叶二型;鳞叶长1-1.5mm,先端锐尖,中央之叶的背面有条状腺点,两侧之叶背部有棱脊。雄球花椭圆形或卵圆形,长2.5-3mm;雌球花长3-6mm,近球形,径约3.5mm。球果圆球形,径8-12mm,熟时暗褐色;种鳞4对,先端为不规则五角形或方形,宽5-7mm,中央有尖头或无,能育种鳞有5-6粒种子;种子宽倒卵状菱形或近圆形,扁,长约2.5mm,淡褐色,有光泽,边缘具窄翅。花期3-5月,球果翌年5-6月成熟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我国特产树种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等地。以四川、湖北西部和贵州栽部最多,江苏南部也有栽培。
性味
甘;微涩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;除湿;解毒;生肌。主风热头痛;白带;淋浊;痈疽疮疡;赘疣;刀伤出血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撤。
复方
治胸口痛,柏树油一钱,柏子二钱,鱼鳅串三钱。捣烂泡开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各家论述
1.《草木便方》:除风毒,生肌。治痈疽疮疡,刀斧损伤。2.《重庆草药》:解风热,调气镇痛,治风热头痛,白带淋浊。3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清热凉血,收敛精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柏树油
拼音注音
Bǎi Shù Yóu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柏科植物柏木树干渗出的树脂。砍断树干,待树脂渗出凝结后,7~8月间采。
性味
①《草木便方》:"甘,平。"
②《重庆草药》:"淡涩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,解毒,生肌,治风热头痛,白带,淋浊,痈疽疮疡,刀伤出血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"除风毒,生肌。治痈疽疮疡,刀斧损伤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清热凉血,收敛精气。"
③《重庆草药》:"解风热,调气镇痛。治风热头痛,白带淋浊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研末撒。
复方
治胸口痛:柏树油一钱,柏子二钱,鱼鳅串三钱;捣烂泡开水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金荞麦
- 斑花杓兰
- 金线包
- 藤黄
- 砗磲
- 木竹子油
- 铧尖草
- 梅花参
- 姜三七
- 百眼藤
- 接骨木根
- 建砂仁
- 吉林乌头
- 黄大豆
- 木天蓼
- 接骨木花
- 建兰根
- 稗根苗
- 狭叶瓦韦
- 建兰花
- 扁担杆
- 百解藤
- 金钱参
- 黄泡子
- 黄桷叶
- 巴掌草
- 木蜡树根
- 金背枇杷
- 白马骨根
- 半枝莲
- 扁竹兰
- 白骨走马
- 细叶藁本
- 萱草根
- 狭叶荨麻
- 还阳参
- 黄三七
- 黄桷皮
- 棉花根
- 金莲花
- 还阳草
- 吉祥草
- 白茅针
- 蘘荷花
- 扁豆根
- 金线草
- 木大力王
- 戟叶石苇
- 豪猪千
- 木香花
- 白郎花
- 毛冬瓜
- 尖药花
- 姜黄
- 金针菜
- 白蜡树皮
- 黄樟
- 黄泥菜
- 锯齿溪蟹
- 报春花
- 金金棒
- 百里香
- 白蜡树叶
- 韭菜莲
- 变豆菜
- 百灵草
- 金精石
- 百药煎
- 金腰箭
- 白螺蛳壳
- 半边菜
- 黄屈花
- 棉团铁线莲
- 尖叶子打虫药
- 木防己
- 金雀儿
- 半夏曲
- 木芙蓉
- 百齿卫矛
- 黄唇鱼鳞
- 金背枇杷叶
- 细叶刺针草
- 金钱木根
- 白金果榄
- 极丽马先蒿
- 堇宝莲叶
- 尖齿耳蕨
- 黄唇鱼心
- 姜花果实
- 景天三七
- 尖尾风根
- 大叶凤仙花
- 狭果茶藨
- 线叶金鸡菊
- 纤花耳草
- 细梗胡枝子
- 白鹤藤根
- 木本远志
- 卷茎蓼
- 木本胡枝子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