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萆薢
《中华本草》:白萆薢
拼音注音
Bái Bì Xiè
别名
萆薢、刺萆薢、花萆薢、滑杆白萆薢
英文名
Rhizome of Thinnest Yam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milax lunglingensis Wang et Tang[S.siderophylla Hand.-Mazz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马钱叶菝葜,攀援灌木,茎与枝条具纵条纹或棱,通常疏生刺。叶互生;叶柄长2-3cm,无鞘或鞘很狭,通常在中部有卷须,脱落点位于上部;叶片厚革质,椭圆形、卵状椭圆形至圆形,长5-11cm,宽3-9cm,先端通常微凸,有时近渐尖,基部近圆形;主脉3条在上面凹陷。伞形花序2-4个排成短圆锥花序;总花梗长3-10mm,花序托稍膨大,近球形;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被片6,黄色;雄花外花被片长约6mm,宽约2mm,内花被片宽约1mm,雄蕊6,长3-6mm;雌花比雄花小,具3枚退化雄蕊,子房3室,柱头3裂。浆果球形,直径5-6mm,熟时黑色。花期3-4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700-2800m的林下、灌丛中或河谷、山坡阴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中部与西部。
性味
辛;微苦;平
功能主治
祛风湿;利小便。主风湿痹前;麻木;小便淋浊;湿热带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萆薢
拼音注音
Bái Bì Xiè
别名
刺萆薢
来源
百合科菝葜属植物铁叶菝葜Smilax siderophylla Hand.-Mazz.,以根状茎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切片,晒干。
性味
辛、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清热利尿。用于风湿筋骨疼痛,肠炎,痢疾,膀胱炎,小便不利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白萆薢
拼音注音
Bái Bì Xiè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马钱叶菝葜的根茎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攀援灌木,长1~3米。根茎横生,木质,粗大。茎坚硬,具疏刺。单叶互生,革质,卵形、椭圆形以至近圆形,长3~8厘米,宽2.5~7厘米,先端短尖或钝圆而有突尖,基部平截或近圆形;叶柄较粗,稍弯曲,中部有卷须2,下部呈鞘状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,伞形花序腋生,花小,黄绿色,花被片6。浆果球形,熟后红色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林边、路旁。分布云南。
性味
涩微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利尿。治风湿性筋骨疼痛,小便短少,淋浊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毛鹿茸草
- 八节毛
- 白蘑
- 白钩藤
- 白侧耳
- 白前
- 阿里红
- 白花灰毛槐树
- 扒地蜈蚣
- 白蔹
- 白松塔
- 白背叶
- 崩疮药
- 白花映山红
- 白花穿心莲
- 白英
- 伴蛇莲
- 白杨树皮
- 白果根
- 包谷火焰包
- 扁藤叶
- 柏脂
- 凹瓦韦
- 矮人陀
- 白山苔
- 白术
- 白榄根
- 白淋草
- 白苏子
- 斑叶兰根
- 矮陀陀
- 白扁豆皮
- 冰草根
- 白猪母菜
- 壁虎
- 白苏叶
- 白藤
- 白云花根
- 庵摩勒
- 北细辛
- 白猪鼻孔
- 白补药
- 三品一枝花
- 鸡雪莲
- 白花丁香
- 白花油麻藤
- 白苏
- 矮脚罗伞
- 八角枫根
- 白及
- 白降丹
- 八角香
- 白皮
- 布朗耳蕨
- 扁竹兰
- 白花蛇目睛
- 白叶不翻
- 白杨枝
- 八角枫
- 八角茴香
- 变色红菇
- 斑杖
- 地盘松球
- 泽芹
- 大黄蜂子
- 野山楂
- 蛇不见
- 朝鲜一枝黄花
- 对叶草
- 龙舌兰
- 雉
- 鬼灯笼
- 五指山参
- 拔毒草
- 磨盘根
- 蕨
- 棱萼母草
- 一枝蒿
- 乌骨鸡
- 榕树叶
- 红土子皮
- 火腿
- 毛果小甘菊
- 山橘叶
- 灰钉
- 苹
- 斩龙草
- 刺蓬花
- 金花菜
- 草原老鹳草
- 钮子药
- 福寿草
- 琉璃草果实
- 苍山冷杉
- 蔓草虫豆
- 益母草
- 黄鳝藤
- 白云瓜梗
- 牛髓
- 樟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