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避债蛾
《中华本草》:大避债蛾
拼音注音
Dà Bì Zhài é
别名
皮虫、大蓑蛾、昂吊虫、袋蛾、袋子虫、吊袋蛾
英文名
big bagworm moth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蓑蛾科(避债蛾科)动物大避债蛾活体幼虫伤断处流出的黄色体液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ania preyeri (Leech).采收和储藏:将有幼虫的窝剪开,取出幼虫,用手的指轻取虫体,剪去1-2只脚,即有淡黄色的液体流出,滴入消毒杯内。
原形态
大避债蛾,雄成虫体,翅皆褐色至黑色,翅脉黑色,前翅有半透明的斑纹4-5个。触角羽状。体长15-20mm,展翅33-42mm。雌成虫体肥大,无翅,淡黄色,头极小,口器皆退化,腹末2节有金黄色毛,体长25-30mm。幼虫初齿时黄褐色,老熟时黑褐色。头半圆形,口器发达,胸背部有黑褐色斑及纵带。体长40m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每年发生1代事2代。雄虫羽化后飞出,雌虫羽化出来后仍栖于幼虫之蓑巢内。幼虫为害茶、棉、梅、李、桑等树木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等地。
化学成分
幼虫含脂类,碘价90.0,乙酰价10.3、皂化价219.0。脂肪酸:C14:0 酸24.6%、C16:1 酸29.O%,C18:2 酸24.8%。甾醇类以胆甾醇、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为主。丝心蛋白(fibroin)及丝胶蛋白(sericin)由甘氨酸、亮氨酸、谷氨酸、酪氨酸等组成。
性味
咸;苦;寒
归经
心;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;生肌敛疮。主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涂擦局部;或用液体直接滴入疮口内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,生肌敛疮,消肿止痛的功能。主治化脓性感染。可直接滴入疮口内。也可用注射器取出液体,再滴入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牛肋巴
- 金线草
- 晚香玉
- 马骝卵
- 矩形叶鼠刺
- 二仙桃
- 云南丹参
- 瓶蕨
- 凤仙根
- 痰药
- 酒糟
- 蜀葵子
- 水牛尾
- 关白附子
- 吉祥草
- 假酸浆
- 大树甘草
- 野草香
- 寸节七
- 川乌头
- 菖蒲叶
- 尾花细辛
- 穿鱼藤
- 刺果藤
- 船盔乌头
- 草乌头
- 慈乌
- 慈竹箨
- 草木樨
- 乌鳢
- 乌头附子尖
- 垂盆草
- 慈姑叶
- 藏报春花
- 藏菖蒲
- 刺玫花
- 五指茄
- 五色梅花
- 虫实
- 椿树花
- 水黾
- 丛枝蓼
- 刺李
- 杨梅根
- 乌蛇
- 垂果大蒜芥
- 川桂
- 川谷根
- 虫笋
- 蚕豆叶
- 蚕豆茎
- 刺子莞
- 刺楸树根
- 茶
- 乌骨鸡
- 虫白蜡
- 午时花
- 蚕豆花
- 弯管花
- 冲天伞
- 刺楸茎
- 刺竹茹
- 刺芋
- 刺花椒
- 川梨
- 慈竹茹
- 朝鲜梾木枝
- 蝉花
- 磁石
- 刺天茄叶
- 刺桐叶
- 刺梨叶
- 刺楸树叶
- 刺芫荽
- 吹风藤
- 垂穗荛花
- 葱实
- 五爪金龙
- 慈竹叶
- 五转七
- 朝鲜一枝黄花
- 刺梨花
- 刺榆
- 万丈深茎叶
- 刺鸭脚木
- 茶子
- 吹风散
- 垂珠花
- 川牛膝
- 五托莲
- 慈竹根
- 慈竹沥
- 慈竹花
- 粗棕竹根
- 刺榆皮
- 刺竹叶
- 催产草
- 乌药子
- 垂果南芥
- 刺南蛇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