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桐叶
《中华本草》:刺桐叶
拼音注音
Cì Tónɡ Yè
别名
鹦哥叶
英文名
Leaf of Oriental Variegated Coralbean
出处
出自《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 variegata L.及乔木刺桐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Erythrina variegata L.[E.indica Lam.]2.Erythrina arborescens Roxb.[E.tienensis Wang et Tang]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1. 刺桐 大乔木,高可达20m。树皮灰棕色,枝淡黄色至土黄色,密被灰色绒毛,具黑色圆锥状刺,二三年后即脱落。叶互生或簇生于技项;托叶2,线形,长l-1.3cm,早落;3出复叶;小叶阔卵形至斜方状卵形,长10-15cm,顶端小叶宽大于长,先端渐尖而钝,基部近截形或阔菱形,两面叶脉均有稀疏毛茸。总状花序长约15cm,被绒毛;总花梗长7-10cm;花萼佛焰苞状,长2-3cm,萼口斜裂,由背开裂至基部;花冠碟形,大红色,旗瓣长5-6cm,翼瓣与龙骨瓣近相等,短于萼;雄蓝10,二体,花丝淡紫色,长3-3.5cm,花药黄色;花柱1,淡绿色,柱头不分裂,密被紫色软毛。荚果串珠状,微弯曲。种子l-8颗,球形,暗红色。花期3月。2.乔木刺桐 乔木,高7-8m。树皮有刺。三出复叶,小叶肾状扁圆形,长10-20m,宽8-19m,先端急尖,基部近截形,两面无毛;小叶柄粗壮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密集于总花梗上部;花序轴及花梗无毛;花萼2唇形,无毛;花冠红色,长达4cm,翼瓣短,长仅为旗瓣的1/4,龙骨瓣菱形,较翼瓣长,均无爪;雄蕊10,5长5短;子房具柄,有黄色毛。荚果梭状,稍弯,两端尖,顶端具喙,基部具柄,长约10cm,宽约1.2c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野生或栽培为行道树。2.生于山沟或草坡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2.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胃;肠经
功能主治
消积驱蛔。主小儿疳积;蛔虫症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2-3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刺桐叶
拼音注音
Cì Tónɡ Yè
出处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刺桐的叶片。
功能主治
治小儿疳积,蛔虫症。
用法用量
研末开水冲服,0.8~1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楸茎
- 刺芫荽
- 垂盆草
- 五色梅花
- 虫实
- 丛枝蓼
- 酒糟
- 乌头附子尖
- 杨梅根
- 小狼毒
- 竹茹
- 金刚藤
- 台湾榕
- 荜茇根
- 吉祥草
- 刺南蛇藤
- 蝈蝈
- 奇蒿
- 雨韭
- 苦瓜根
- 自扣草
- 獐耳细辛
- 厚叶素馨
- 大过路黄
- 岳桦
- 漏斗瓶蕨
- 羊角参
- 黄楝树
- 鸭脚黄连
- 野漆树根
- 榕须
- 川乌头
- 莱菔子
- 粗茎罗锅底
- 白刺
- 藏报春花
- 蘡薁
- 对生耳蕨
- 秋海棠茎叶
- 扭筋草
- 宽尾石韦
- 蔷薇花
- 白芍
- 水莎草
- 白鹤灵芝
- 海门冬
- 油茶根
- 鱼鳞甲
- 膀胱七
- 冬青皮
- 龙珠子
- 橘核
- 岩兰花根
- 羽裂星蕨
- 膜蕨囊瓣芹
- 旋鸡尾
- 野亚麻
- 叶底珠
- 鹅观草
- 紫玉盘
- 鸭皂树皮
- 蛇附子
- 秀丽野海棠
- 荆芥
- 桂花岩陀
- 旱金莲
- 卡密
- 黄耆
- 茅瓜
- 虎骨
- 皂荚子
- 须叶藤叶
- 梓树
- 万年柏
- 紫啸鸫
- 鹅喉管
- 小果排草
- 梧桐叶
- 豺肉
- 无患子叶
- 醋林子
- 大避债蛾
- 小牛肋巴
- 金线草
- 晚香玉
- 马骝卵
- 矩形叶鼠刺
- 二仙桃
- 云南丹参
- 瓶蕨
- 凤仙根
- 痰药
- 蜀葵子
- 水牛尾
- 关白附子
- 假酸浆
- 大树甘草
- 野草香
- 寸节七
- 菖蒲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