豺肉
《中华本草》:豺肉
拼音注音
Chái Ròu
英文名
Jackal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《医林纂要》:昔人谓豺肉不堪食,令人瘦,然山中人腊之为良药,病久虚羸,梢食此则神气顿足,骨力顿强;劳食伤、肉伤、坚积看,煎腊服之即消,且不损真气,是则昔人之言,亦多有末尽失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豺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on alpinus Pallas
原形态
豺,形似狼而短小,头部较宽而吻较短,体重15-20kg,体长85-130cm。四肢较短,尾长略小于体长之半。耳端圆钝。乳头6-7对。尾毛较长。通常全身毛红棕色,或近灰棕色而杂以黑毛。头部、颈部、肩部及背部色调较重,并杂有黑色毛尖的针毛,腹面呈浅灰色、棕色或棕白色,口角部位及喉部也近于棕白色。四肢前面深棕褐色,内侧白以或淡灰色。尾端几近黑色,形成黑尾尖。夏季毛短而色深,红棕色尤显深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山地、丘陵、森林等处。而热耐寒,群居性,具猎食中型兽类之特性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、新疆、江苏、福建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甘;酸;性温
归经
肝;肾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虚消积;散瘀消肿。主虚劳体弱;食积;跌打瘀肿;痔瘘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注意
《食疗本草》:“损人神情,消人脂肉。”
各家论述
《医林纂要》:补虚劳,攻坚积,长气力,消骨硬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豺肉
拼音注音
Chái Ròu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豺的肉。
性味
甘酸,温。
①《食疗本草》:"酸。"
②《纲目》:"酸,热,有毒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苦酸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医林纂要》:"补虚劳,攻坚积,长气力,消骨鲠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醋林子
- 大避债蛾
- 小牛肋巴
- 金线草
- 晚香玉
- 马骝卵
- 矩形叶鼠刺
- 二仙桃
- 云南丹参
- 瓶蕨
- 凤仙根
- 痰药
- 酒糟
- 蜀葵子
- 水牛尾
- 关白附子
- 吉祥草
- 假酸浆
- 大树甘草
- 野草香
- 寸节七
- 川乌头
- 菖蒲叶
- 尾花细辛
- 穿鱼藤
- 刺果藤
- 船盔乌头
- 草乌头
- 慈乌
- 慈竹箨
- 草木樨
- 乌鳢
- 乌头附子尖
- 垂盆草
- 慈姑叶
- 藏报春花
- 藏菖蒲
- 刺玫花
- 五指茄
- 五色梅花
- 虫实
- 椿树花
- 水黾
- 丛枝蓼
- 刺李
- 杨梅根
- 乌蛇
- 垂果大蒜芥
- 川桂
- 川谷根
- 虫笋
- 蚕豆叶
- 蚕豆茎
- 刺子莞
- 刺楸树根
- 茶
- 乌骨鸡
- 虫白蜡
- 午时花
- 蚕豆花
- 弯管花
- 冲天伞
- 刺楸茎
- 刺竹茹
- 刺芋
- 刺花椒
- 川梨
- 慈竹茹
- 朝鲜梾木枝
- 蝉花
- 磁石
- 刺天茄叶
- 刺桐叶
- 刺梨叶
- 刺楸树叶
- 刺芫荽
- 吹风藤
- 垂穗荛花
- 葱实
- 五爪金龙
- 慈竹叶
- 五转七
- 朝鲜一枝黄花
- 刺梨花
- 刺榆
- 万丈深茎叶
- 刺鸭脚木
- 茶子
- 吹风散
- 垂珠花
- 川牛膝
- 五托莲
- 慈竹根
- 慈竹沥
- 慈竹花
- 粗棕竹根
- 刺榆皮
- 刺竹叶
- 催产草
- 乌药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