蒺藜苗
《中华本草》:蒺藜苗
拼音注音
Jí Lí Miáo
别名
蒺藜蔓。
英文名
Herb of Puncturevine Caltrop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蒺藜科植物蒺黎Tribulus terrestris L.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Tribulus terrestris L.2.Tuibulus cistoides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蒺藜 一年生草本。茎通常由基部分枝,平卧地面,具棱条,长可达1m左右;全株被绢丝状柔毛。托叶披针形,形小而尖,长约3mm;叶为偶数羽状复叶,对生,一长一短;长叶长3-5cm;宽l.5-2cm,通常具6-8对小叶;短叶长1-2cm,具3-5对小叶;小叶对生,长圆形,长4-15mm,先端尖或钝,表面无毛或仅沿中脉有丝状毛,背面被以白色伏生的丝状毛。花淡黄色,小型,整齐,单生于短叶的叶腋;花梗长4-10mm,有时达20mm;萼5,卵状披针形,渐尖,长约4mm,背面有毛,宿存;花瓣5,倒卵形,先端略呈截形,与萼片互生;雄蕊10,着生与花盘基部,基部有鳞片状腺体。子房5心皮。果实为离果,五角形或球形,由5个呈星状排列的果瓣组成,每个果瓣具长短棘刺各1对,背面有短硬毛及瘤状突起。花期5-8月,果期6-9月。2.大花蒺藜 多年生草本。枝匍匐或上升,密被柔毛。叶对生,长2.5-4.5cm,有小叶4-7对;小叶近无柄或具短柄,纸质,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先端近圆形而急尖,基部偏斜;托叶对生,披针形或近镰刀状,长约6mm。花大,单生叶腋,直径约3cm,花梗约与叶等长;萼片披针形,长约8mm,外面被长柔毛;花瓣倒卵状长圆形,长约20mm;子房被淡黄色硬毛,花柱粗壮,长约2mm,柱头裂片小。分果片长8-12mm,有小瘤体和锐刺2-4条。花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荒丘、田边及田间。2.生于海滨砂滩或荒地上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2.分布于海南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叶含多种黄酮甙,主要有槲皮素-3-龙胆二糖甙(quercetin-3-gentiobioside),槲皮素-3-芸香糖甙(quercetin-3-rutinoside),槲皮素-3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lucoside),槲皮素-3-龙胆三糖甙(quercetin-3-gentiotrioside),槲皮素-3-鼠李龙胆二糖甙(quercetin-3-rhamnogentiobioside),槲皮素-3-龙胆二糖甙-7-葡萄糖甙(quercetin-3-gentiobioside-7-glucoside),山柰酚(kaempferol),山柰酚-3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glucoside),山柰酚-3-龙胆二糖甙(kaempferol-3-gentiobioside),山柰酚-3-芸香糖甙(kaempferol-3-rutinoside),山柰酚-3-对香豆酸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p-coumaroylglucoside),山柰酚-3-龙胆二糖甙-7-葡萄糖甙(kaempferol-3-gentiobioside-7-glucoside),异鼠李素-3-葡萄糖甙(isorhamnetin-3-glucoside),异鼠李素-3-龙胆二糖甙(isorhamnetin-3-gentiobioside),异鼠李素-3-芸香糖甙(isorham-netin-3-rutinoside),异鼠李素-3-对香豆酰葡萄糖甙(isorham-netin-3-p-coumaroylglucoside),异鼠李素-3-龙胆三糖甙(isorham-netin-3-gentiotrioside),异鼠李素-3,7-葡萄糖甙(isorhamnetin-3,7-diglucoside),异鼠李素-3-龙胆二糖甙-7-葡萄糖甙(isorham-netin-3-gentiobioside-7-glucoside),异鼠李素-3-龙胆三糖甙-7-葡萄糖甙(isorhamnetin-3-gentiotrioside-7-glucoside)。果实和茎含槲皮素(quercetin)和山柰酚。茎及叶含水溶性多糖H,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万。
药理作用
全草成果实在印度用作利尿剂。
性味
味辛;性平
毒性
生长在非洲者对羊有毒。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;除湿;止痒;消痈。主暑湿伤中;呕吐泄泻;鼻塞流涕;皮肤风痒;疥癣;痈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;或捣汁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捣烂敷或熬膏搽。
复方
①治鼻塞多年,不闻香臭,水出不止: 蒺藜苗二握。以水一大盏,煮取半盏,仰卧,充满口含饭,以汁一合,灌入鼻中,不通再灌之,大嚏。 (《圣惠方》灌鼻蒺藜汁)②治痈肿: 蒺黎蔓(净洗)三寸截之,取得一升。 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纳铜器中,煮取一升,纳小器中,煎如稠糖,取涂疮肿上。(《千金翼方》)③治尿疮: 熟捣蒺藜叶,以水和涂,燥复易之。(《千金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风痒,可煮以浴。2.《纲目》:煮汤,洗疥癣风疮作痒。
临床应用
治疗慢性气管炎:取刺蒺藜全草(每人每日1两)j洗净、切碎,水浸24小时,制成糖浆。日服2次,每次10ml(相当于生药半两)。或用乙醇沉淀制成蜜丸,每次2丸(相当生药 l两),每日2次,1O天为一疗程。147例用刺蒺藜糖浆的近期有效率为85.04%,其中显效率为28.58%;7例用蜜丸,仅 l例好转,6例无效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蒺藜苗
拼音注音
Jí Lí Miáo
别名
蒺藜蔓(《千金翼方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茎叶。
化学成分
详"蒺藜根"条。
药理作用
全草或果实在印度用作利尿剂。生长在非洲者对羊有毒。
归经
《本草经疏》:"入肝。"
功能主治
治痈肿,疥癣,风痒,鼻塞。
①《别录》:"主风痒,可煮以浴。"
②《纲目》:"煮汤,洗疥癣风疮作痒。"
复方
①治鼻塞多年,不闻香臭,水出不止:蒺藜苗二握。以水-大盏,煮取半盏,仰卧,先满口含饭,以汁一合,灌人鼻中,不通再灌之,大嚏。(《圣惠方》灌鼻蒺藜汁)
②治痈肿:蒺藜蔓(净洗)三寸截之,取得一升。以水三升,煮取二升,去滓,纳铜器中,煮取一升,纳小器中,煎如稠糖,取涂疮肿上。(《千金翼方》)
③治蠼螋尿疮:熟捣蒺藜叶,以水和涂,燥复易之。(《千金方》)
临床应用
①治疗慢性气管炎
取刺蒺藜全草(每人每日1两),洗净、切碎,水浸24小时。制成糖浆。日服2次,每次10毫升(相当于生药半两)。或用乙醇沉淀制成蜜丸,每次2丸(相当生药1两),每日2次,10天为一疗程。147例用刺蒺藜糖浆的近期有效率为85.04%,其中显效率为28.58%;7例用蜜丸,仅1例好转,6例无效。
②内服白蒺藜可引起猩红热样药疹
曾有1例白癜风患者,服白蒺藜2钱后1小时许,即感全身皮肤有扎刺感,随后发现有针头大红色疹点,压之退色,继之皮肤普遍潮红;翌晨略觉轻快,遂又服2钱,数分钟后,上述症状迅速加剧,并有皮肤瘙痒,心烦不安等症。当即停药,大量饮水,给抗过敏治疗而愈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破布草
- 紫燕草
- 奴柘刺
- 盘肠草
- 黑沙蒿子
- 扁豆
- 苦白蹄
- 四季春
- 坡参
- 紫丁香
- 雉子筵根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云南五叶参
- 碎骨仔树
- 蒜梗
- 腊雪
- 蒲蒻
- 丁锅树叶
- 合欢花
- 糖橘红
- 串珠耳叶苔
- 香苏草
- 田菁
- 鹿筋
- 灯台莲
- 黄荆
- 荷莲豆草
- 驴脂
- 升药底
- 飞来蓝
- 沙冬青
- 大昏鸡头
- 朱砂草
- 毛桐
- 牛肾
- 榆拟层孔菌
- 牛屎树
- 刺蜜
- 莱菔子
- 桑皮汁
- 蜻蜒兰
- 牛肚
- 飞扬草
- 素馨花
- 红胡豆七
- 羽裂星蕨
- 红半边莲
- 角螺厣
- 刺李
- 黄芦木
- 大千生
- 蟛蜞
- 天目木姜子
- 紫金牛
- 大叶凤仙花
- 小叶罗汉松
- 飞天蠄蟧
- 法罗海
- 甜橙
- 十大功劳根
- 紫椴
- 罗布麻
- 白鹤藤根
- 泥胡菜
- 鲫鱼脑
- 鳆鱼
- 桉树果
- 江蓠
- 大红袍
- 屈头鸡根
- 白芍
- 红帽顶
- 中华赛爵床
- 粉瘤菌
- 膜蕨囊瓣芹
- 绒毛鸭脚木
- 补血薯
- 山桃树皮
- 牛尾独活
- 岗松根
- 大花剪秋罗
- 地黄
- 土茯苓
- 乌饭子
- 铜钱菌
- 轮叶铃子香
- 孩儿草
- 石豇豆
- 短瓣花
- 栓皮栎
- 细叶黄杨
- 木半夏根
- 小铜锤
- 牡蒿
- 土良姜
- 大蛇药
- 大发表
- 杉木油
- 四脚蛇
- 麝香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