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边桩菇
《中华本草》:卷边桩菇
拼音注音
Juǎn Biān Zhuānɡ Gū
别名
卷伞菌、卷缘网褶菌、落褶菌、卷边网褶菌、桩菇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桩菇科真菌卷边桩菇的子实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去掉泥沙,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菌盖中央下凹,周边翘起,盖缘向下内卷,径宽4-15cm。盖表幼时微粘,成熟后干燥,中央多成龟裂状。褐色、黄褐色、橄榄褐色至黑褐色。后期盖表微被毛绒。菌肉厚,赭褐色,伤后变红变褐黑色。菌褶下延,褐色,伤后初转红再转黑褐色。褶片近柄处结联成网孔状。柄柱状,等粗,一般较短。表面光滑,色与盖同。孢子黄褐色、褐色,光滑,椭圆形,(7-10)μm×(4-6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单生或群生于树桩上,或由地下的树桩而破土成丛。多生在栎树和桦木等林下木桩上。夏、秋普遍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南及安徽、福建、广东、海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子实体皱缩。湿润后稍粘。菌盖半球形,平展或中央下凹近漏斗状,直径4-15cm,土黄色至青褐色,有光泽,边缘内卷或平展。菌肉厚,浅黄色或浅褐色;菌褶宽,青黄色或褐色。菌柄生于菌盖中央或偏生,长4-8cm,直径1-2cm,光滑,实心。气香,味特异。[br]2.显微鉴别 孢子椭圆形,长6-10μm,直径4.5-7μm,锈褐色。囊状体披针形,长50-70μm,直径8-12μm。
化学成分
含蕈毒碱(muscarine),表-蕈毒碱(epi-mus-carine)和别-蕈毒碱(allo-muscarine)。
性味
微咸;性温;有毒
功能主治
祛风散寒;舒筋活络。主风寒湿痹;腰腿疼痛;手足麻木;筋络不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
注意
内服不宜过量,孕妇、小儿禁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接骨紫菀
- 蠘
- 金钗石斛
- 金冠鳞毛蕨
- 接骨仙桃
- 金粉蕨
- 九子不离母
- 金钗
- 菱
- 姜黄
- 甲香
- 角翅卫矛果
- 江南地不容
- 蕨根
- 尖萼厚皮香
- 金老梅枝
- 浆果苋
- 金腰燕
- 金石溜
- 见风消
- 尖山橙
- 金爪儿
- 交连假瘤蕨
- 剑叶铁树
- 假蓝靛
- 金丝木通
- 交剪草
- 锯齿王根
- 卷耳
- 角螺
- 姜黄草
- 荠菜
- 菊芋
- 尖头蚱蜢
- 金色狗尾草
- 金鱼草
- 寄生黄
- 金背枇杷叶
- 接骨风
- 金毛木通
- 矩圆石韦
- 锦灯笼
- 尖齿耳蕨
- 金背枇杷果
- 金银忍冬
- 金钗股
- 劲直蒿
- 尖耳贯众
- 金腰箭
- 棘针
- 戟叶石苇
- 卷毛婆婆纳
- 尖尾风根
- 苣荬菜
- 僵蛹
- 渐尖叶独活
- 金背枇杷
- 交翅木
- 锦地罗
- 蛟龙木
- 实葫芦
- 土贝母
- 小黄皮
- 三叶青
- 绿萼梅
- 鸡肾草
- 胖儿草
- 苏铁根
- 西藏马先蒿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竹节参
- 野木鱼
- 藏红花
- 蜂蝇
- 乌木屑
- 偏花黄芩
- 藏茄
- 脆骨风
- 无患子叶
- 飞天蠄蟧
- 防风花
- 伞花绢毛菊
- 番薯
- 家独行菜
- 芫荽茎
- 薤叶
- 香血藤
- 狗胆
- 小蕨鸡
- 了哥王根
- 竹精
- 鸡卵草
- 虎耳兰
- 野罂粟壳
- 大叶贯众
- 楤木花
- 酒饼叶
- 玉芙蓉
- 蛇不见
- 竹鼠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