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粉藤
《*辞典》:凉粉藤
拼音注音
Liánɡ Fěn Ténɡ
别名
百解藤、寄山龙、山豆根(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),青藤仔、蛤仔藤(《海南植物志》),金线风(《陆川本草》),金锁匙、廿四风藤、山苦参、铲箕藤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防己科植物粉叶轮环藤的根或茎、叶。秋后采。
原形态
缠绕藤本。枝草质,纤细,有条纹,无毛。叶盾状着生,阔三角状卵形至卵形,长2.5~6.5厘米,宽1.5~4.5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近截平或圆形,全缘,薄纸质,两面无毛,掌状脉5~7条;叶柄长1.5~4厘米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花序腋生;雄花序系3花组成的小聚伞花序复作穗状花序式排列,每朵雄花有萼片4或5,分离,倒卵形成倒卵状楔形,无毛,花瓣合生成杯状,聚药雄蕊稍伸出;雌花序系小聚伞花序作总状花序排列,每朵雌花有萼片2,近圆形,花瓣2,大小不等,子房无毛,柱头裂片粗厚,核果近球形,长约3.5毫米,宽约3毫米。花果期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生于疏林或灌丛中。分布我国南部。
性味
《陆川本草》:"苦,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陆川本草》:"根:泻肝火,解热毒,消炎。治一般喉痛,白喉,小儿胎毒,风火牙痛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根:凉喉,止咳。茎:止咳,祛痰,利大便。叶:治喉痛,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柳叶见血飞
- 新疆一支蒿
- 黑面叶
- 斯里兰卡肉桂
- 拔毒草
- 菵米
- 酒瓶花
- 姜三七
- 云南美登木
- 白鸡屎藤
- 红升丹
- 大剑叶木
- 园金柑
- 叶象花
- 红果参
- 小盘木
- 竹节蓼
- 海狸香
- 龙须眼子菜
- 三叶莲
- 鸡蛋果
- 杜鹃兰
- 竹实
- 川鄂山茱萸
- 石壁莲
- 篱栏网
- 百里香
- 大皂角
- 日照飘拂草
- 祖师麻
- 牛血
- 溲疏
- 山油柑果实
- 柿花
- 羌活
- 白子菜
- 山小橘
- 礁膜
- 吴茱萸叶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香附子
- 梅叶
- 石碱
- 紫玉盘
- 毛叶柿叶
- 豆瓣绿
- 野芫荽
- 槟榔花
- 细叶卷柏
- 鸽粪
- 厚壳树
- 瓦草
- 地菍根
- 羊胲子
- 沙枣树皮
- 豆瓣还阳
- 天山花楸
- 阔齿兔唇花
- 裸茎千里光
- 青江藤
- 长果荜茇
- 网纹灰包
- 牛奶浆草
- 黄金凤
- 碗花草根
- 黄锁梅叶
- 青钱柳叶
- 香蕉根
- 黑血藤
- 长柄赤车
- 托柄菝葜
- 高山瓦韦
- 青蒿根
- 雪山一支蒿
- 青檀香
- 青海防风
- 短叶蹄盖蕨
- 辐射石豆兰
- 太白针
- 青藏虎耳草
- 维氏假瘤蕨
- 土色牛肝菌
- 狸尾草
- 山豆根
- 倒挂牛
- 浮尸草
- 野桂皮
- 柑皮
- 鸭公藤
- 黑牵牛
- 蛇疙瘩
- 雄黄
- 隔山消
- 黄皮叶
- 通脉丹
- 通骨消
- 须叶藤叶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蜂斗菜
- 高山扁枝石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