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脉丹
《中华本草》:通脉丹
拼音注音
Tōnɡ Mài Dān
别名
三白根、大白前、老虎须、三门根
英文名
root of Woolly Tylophora
出处
始载于《广东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通脉丹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ylophora mollissima wight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柔弱缠绕藤本。茎、叶柄、叶两面、花序梗及花梗均被黄锈色长软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0.5-1cm;叶片卵圆状长圆形,长2.5-5.5cm,宽1.5-3cm,先端急尖,具短尖头,基部近心形,侧脉约4对,不明显。聚伞花序腋生,着花数朵;花序梗与叶等长或较短;花浅绿色;花萼5,外面被柔毛,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;花冠辐状,裂片长圆形,外面无毛,内面有微毛;副花冠裂片卵圆形,贴生于合蕊冠上;花粉块每室1个,圆球状,平展;花先端有圆形薄膜;心皮离生,无毛;柱头五角状,先端凸起。蓇葖果双生,成160°叉开,披针状,长约4.5cm,先端具长尾尖,末端弯无毛。种子长圆形,有边缘,先端具长约2cm的白煞费苦心绢质种毛。花期5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m以下的山地疏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湖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株含咖啡碱(caffeine),异娃儿藤碱(ty-lophorine)和娃儿藤宁碱(tylophorinine)[1]。
性味
味辛、苦,性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肺热;止咳嗽。主感冒发热;肺热咳嗽;哮喘
用法用量
内服:5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全株和根:化痰止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蜂斗菜
- 高山扁枝石松
- 蛇附子
- 榔榆茎
- 雪三七
- 广金钱草
- 太白贝母
- 橄榄核
- 斑鸠菊
- 长圆叶艾纳香
- 金牛草
- 东北蛔蒿
- 红陈艾
- 赛葵
- 凉粉藤
- 虾蟆
- 楮树根
- 丝瓜子
- 红牛尾七
- 九节风
- 山峰西番莲
- 罗裙带根
- 瓦楞子
- 滇丹参
- 蚕退纸
- 碎骨红
- 石床
- 乌桕木根皮
- 李
- 江南玄胡
- 玉带海雕
- 竹精
- 双肾子
- 草果
- 斑茅
- 岩冬菜
- 昆明鸡血藤
- 石地钱
- 牛胆参
- 刺南蛇藤
- 梗花雀梅藤
- 华东瓶蕨
- 李根
- 羊蹄甲
- 多蒴曲尾藓
- 一枝黄花
- 鸡脑
- 松节油
- 东风螺壳
- 止血扇菇
- 圆叶白杨树
- 尖连蕊茶根
- 牛奶莓
- 红辣蓼
- 小山稔
- 辟汗草
- 粟米
- 何首乌
- 紫萝兰
- 石笔海胆
- 黄颔蛇骨
- 白皮
- 糖橘红
- 大百解薯
- 石蒟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粉叶地锦
- 芦荟叶
- 瓢瓜
- 葛蔓
- 白桦皮
- 华千金藤
- 大叶蛇泡簕
- 三方草
- 小叶榕
- 向日葵茎髓
- 大金发藓
- 白绿叶
- 黄花紫丹参
- 榧根皮
- 苍山橐吾
- 兰花双叶草
- 郁金
- 矩形叶鼠刺
- 狍茸
- 竹卷心
- 鸢胆
- 龙齿
- 石栗子
- 腐巴
- 马刀肉
- 豆瓣绿
- 东北红豆杉
- 臭黄荆叶
- 竹黄
- 丹参
- 白杨树根皮
- 光叶闭鞘姜
- 锥螺厣
- 牌楼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