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白贝母
《*辞典》:太白贝母
拼音注音
Tài Bái Bèi Mǔ
别名
太贝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的鳞茎。6月采挖置麦麸中阴干,再用硫黄熏制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40~50厘米。鳞茎扁球形,直径达2.5厘米。茎光滑,中部以上生叶。叶最下2枚对生,其上为互生、对生或轮生,在花下方为轮生;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7~13厘米。花单一,顶生,下垂;花被钟状,裂片6,分离,黄绿色,上部有紫色斑点,长3~4厘米;雄蕊6,花药基部着生;子房上位,通常3室。蒴果,室裂,膜质,长圆形,每室有扁平种子2列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草地。分布陕西、甘肃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苦甘,微寒。
功能主治
润肺,化痰,止咳。治肺热咳嗽,支气管炎,咳痰不利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3钱。
复方
治支气管炎:太白贝母、桔梗各三钱,甘草二钱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*辞典》:太白贝母
拼音注音
Tài Bái Bèi Mǔ
别名
尖贝
英文名
Taipei Fritillary Bulb
来源
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.Y. Li的鳞茎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40cm。鳞茎直径1~1.5cm。叶对生,有的中部兼3~4枚轮生或散生,条形至条状披针形,长5~10cm,宽3~7(~12)mm,先端有的稍弯曲。花单朵,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,苞片先端有时梢弯曲,但绝不卷曲;花被片6,长3~4cm,绿黄色,无方格斑,通常仅在花被片先端近两侧边缘有紫色斑带;外轮3片狭倒卵状矩圆形,宽9~12mm,先端浑圆;内轮3片近匙形,上部宽12~17mm,基部宽3~5mm,先端骤凸而钝,蜜腺窝几不凸出或稍凸出;花药近基着,花丝通常具小乳突;花柱分裂部分长3~4mm。蒴果长1.8~2.5cm,棱上的狭翅宽0.5~2mm。花期5~6月,果期6~7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海拔2400~3150m的山坡草丛中或水边,主产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湖北。
形状
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,直径0.6~1.2cm,高4~8mm。表面白色,较光滑。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,顶端开裂,底部平整。味苦。
化学成分
含生物碱等。
功能主治
同暗紫贝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果茄
- 土党参
- 银箔
- 长瓦韦
- 牡荆茎
- 风车儿
- 醍醐
- 大地棕根
- 黄梢蛇
- 玉溪天仙藤
- 峨参
- 下冈哇
- 广防风
- 关木通
- 铁色箭
- 豨莶根
- 构皮麻
- 翠雀花
- 兔血
- 山柏
- 红须须
- 绿结鸡骨
- 楤木叶
- 美脉藁本
- 山柰
- 大香附子
- 波罗蜜叶
- 土红苓
- 九牛力
- 桂花子
- 台湾泡桐叶
- 蒲蒻
- 小山稔
- 山羊角
- 土中闻
- 湿鼠曲草
- 牛骨
- 峨山雪莲花
- 天山雪莲花
- 红花雪莲花
- 大头陈
- 水茄冬叶
- 龙须莞
- 土八角
- 山梅花
- 牛膝
- 刺榆
- 中华补血草
- 甜瓜根
- 四大天王
- 猪鬃凤尾蕨
- 紫柚木
- 蓼大青叶
- 小叶双眼龙
- 秃房茶子
- 莱菔子
- 貒骨
- 麻鱼骨
- 金不换
- 独脚蟾蜍
- 栗树皮
- 金刚散
- 玉蜀黍叶
- 老熊花
- 樗鸡
- 柠鸡儿果
- 獭骨
- 卷丹
- 三七
- 素馨花
- 阔齿兔唇花
- 白蓝翠雀花
- 秘鲁香胶
- 泡桐叶
- 金橘核
- 刺楸茎
- 斑茅花
- 野芋叶
- 白鸡屎藤
- 南瓜根
- 老鹤草
- 倒提壶
- 木槿子
- 越王余筭
- 车前状垂头菊
- 撒发
- 鹅绒藤
- 竹衣
- 台湾泡桐
- 滇山茶
- 水冬瓜叶
- 接筋草
- 香鼬
- 牛西西叶
- 紫三角
- 五色梅花
- 一叶萩
- 莲雾
- 豆列当
- 青龙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