铁藤根
《中华本草》:铁藤根
拼音注音
Tiě Ténɡ Gēn
英文名
Root of Schoch craspedolobium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巴豆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aspedolobium schochii Harms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洗净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巴豆藤 攀援灌木,长可达15m。幼枝有平贴亮棕色细毛,后渐无毛。叶互生;柄长4-8cm,有短柔毛;三出复叶,顶生叶片较大,倒卵形至长圆形,侧生小叶较小,偏斜,叶长7.5-14cm,宽4-11cm,先端钝圆,基部圆楔形,上面几无毛,下面有疏生平贴丝状毛,全缘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小密生,花序轴有褐色短柔毛;花萼杯状,有细毛,萼齿5,其中2齿靠合;蝶形花冠,紫色,旗瓣圆形,先端微凹;雄蕊10,二体,子房线形,有细毛,花柱弯曲,柱头微小。荚果扁平,腹线有窄翅,开裂。种子3-5颗,黑色,扁平。花期7-8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间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涩;微苦;温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,祛风除湿。主内脏出血,月经不调,崩漏,带下,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铁藤根
拼音注音
Tiě Ténɡ Gēn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巴豆藤的根。秋季采集。洗净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攀援灌木,长可达15米。幼枝有平贴亮棕色短柔毛,后渐脱落。复叶互生,小叶3枚;中间小叶倒卵形至矩圆形,长7.5~14厘米,宽4~11厘米,先端圆形,基部圆楔形,上面疏生白色短柔毛,下面有平伏丝状毛;侧生小叶较小,偏斜;叶柄长4~8厘米,有短柔毛。总状花序腋生;花小密集;序轴有褐色短柔毛;萼钟状,有短柔毛;花冠紫色,无毛,旗瓣圆形,基部有耳,翼瓣基部有耳,龙骨瓣直;雄蕊2体,9+1;子房多少有柄,线形,有细毛,花柱弯曲。荚果扁平,腹缝线有狭翅,顶端有喙。开裂。种子3~5,黑色,扁平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间疏林中。分布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涩微苦,温。
功能主治
祛瘀活血,除风湿。治内脏出血,风湿,跌打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备注
本植物的茎藤煎汁制品,在少数地区亦作鸡血藤膏供药用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布荆
- 铜棒锤
- 碎骨红
- 朱砂藤
- 挖耳草根
- 猴骨
- 安徽刺黄柏
- 车前草
- 粗叶卷柏
- 茯神木
- 钝齿铃子香
- 龙头草
- 乌骨藤
- 新裂耳蕨
- 地瓜子
- 奇蒿
- 刺玫花
- 鹈鹕毛皮
- 广金钱草
- 蕨
- 木瓜
- 红背酸藤
- 接骨木叶
- 鲎尾
- 牛脾
- 干旱毛蕨
- 蛾药
- 二歧根莲花根
- 刺通草
- 水冬瓜
- 臭草
- 四方草
- 山姜花
- 三铃子
- 细叶桉
- 鸭儿芹
- 枇杷花
- 山乌珠
- 凤仙根
- 鸬鹚骨
- 秋枫
- 耳水苋
- 四方拳草
- 四川木蓝
- 鹅脚木叶
- 鄂豆根
- 峨参叶
- 峨眉香科
- 丽春花果实
- 鹿肾
- 多枝婆婆纳
- 保山附片
- 川乌
- 柴桂
- 地菍根
- 戟叶瓦韦
- 地五泡藤
- 大田基黄
- 萤火
- 鹅掌上黄皮
- 蛾眉石凤丹
- 竹蠹虫
- 竹黄
- 鹅首马先蒿
- 耳草
- 刺柄莲座蕨
- 虾蟆脑
- 龙眼
- 蜗牛壳
- 大树三台
- 铁箍散
- 阴香皮
- 雉尾
- 黄花地丁
- 鹅涎
- 鹅肠草
- 鹅臎
- 紫荆皮
- 渐尖毛蕨
- 红毒茴
- 鹿骨
- 龙爪树
- 升登
- 铁藤根
- 南酸枣
- 鹅脚板
- 吊干麻
- 柱果木榄果
- 金雀根
- 皱叶南蛇藤
- 八节毛
- 野罂粟壳
- 润肺草
- 片鸡尾草
- 盘羊睾丸
- 三月泡
- 砂仁花
- 虎睛
- 大叶刺篱木叶
- 牛奶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