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角乌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八角乌
拼音注音
Bā Jiǎo Wū
别名
活血莲[湖北、湖南]、金杯盂、独脚莲[福建]、橐吾、铁冬苋、大马蹄、大马蹄香、马蹄当归、一叶莲
来源
为菊科大吴风草属植物大吴风草Farfugium japonicum (L)Kitam.[Liguaria Kaempferi Kino].以全草入药。野生于深山、溪谷、石崖下等处。我国东南部各省有分布。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多年生草本,高30~70厘米。根状茎短细,且生条状枝根。基生叶有长柄,丛生,叶片肾形,长4~15厘米,宽6~30厘米,厚而有光泽,边缘波状,具凸头状细齿。花葶直立,高30~75厘米,幼时具密毛,渐脱落,有疏生苞叶,苞叶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无柄,基部多抱茎。10~12月开花,头状花序成疏生的伞房状,直径4~6厘米,有梗,长1.5~7厘米。总苞筒形,苞片长椭圆形,先端尖锐,稍有细毛;缘花舌状,长3~4厘米,宽5~6毫米,中央花管状,黄色。瘦果圆筒形,长5~6.5毫米,具有纹和短毛,冠毛长8~11毫米,棕褐色。
生境分布
野生于深山、溪谷、石崖下等处。我国东南部各省有分布,也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叶含挥发油约1%,油中主成分为己烯醛(β-α-hexenal C[XB]5[/XB]H[XB]9[/XB]CHO)具特有臭气,并有较强的抗菌作用。根含千里光酸(senecionic acid,为二甲基丙烯酸dimethyl-acrylic. C[XB]5[/XB]H[XB]8[/XB]O[XB]2[/XB])。
性味
辛、甘、微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,散结消肿。用于咳嗽咯血,便血,月经不调,跌打损伤,乳腺炎,痈疖肿毒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复方
咯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:八角乌叶7~8片(鲜干均可),鸡肉或猪瘦肉半斤。放在没煮过盐的瓦罐内,加水煮熟,临睡前半小时吃肉喝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云瓜叶
- 白八角莲
- 白果树皮
- 白克马叶
- 艾麻草
- 白杨叶
- 巴茅根
- 巴豆
- 白藨
- 白车轴草
- 木本远志
- 白粉藤
- 白叶瓜馥木
- 白婆婆纳
- 白药子
- 八哥
- 白栎
- 卜芥
- 巴巴花
- 白云瓜梗
- 白千层油
- 白牛尾七
- 八角金盘
- 拔毒草
- 矮脚苦蒿
- 白云瓜花
- 白地牛
- 白花九里明
- 不灰木
- 白桂
- 白粱米
- 羊脑
- 苦草
- 变异鳞毛蕨
- 北丝石竹
- 白独活
- 白绿叶果实
- 白芷
- 槟榔
- 矮脚龙胆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白毛委陵菜
- 白毛藤根
- 白桦皮
- 白苏梗
- 阿尔泰紫菀
- 北沙参
- 白贝
- 白山蓼
- 麻叶
- 明胶
- 大叶楠
- 无患子叶
- 子楝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藤三七
- 河豚子
- 小山稔
- 丁癸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十三年花
- 腊雪
- 省雀花
- 马缨杜鹃
- 山小橘
- 石枣子
- 倒提壶
- 老米酒树
- 野牡丹子
- 淡味当药
- 虾蟆胆
- 西藏野花椒
- 文冠果
- 青酒缸
- 三棱
- 四季素馨花
- 卵叶鳞始蕨
- 六方藤
- 鹰爪花果
- 罗锅底
- 漆子
- 水龙骨
- 庵闾
- 多穗石柯根
- 猪毛蕨
- 白郎花
- 漆树根
- 欧泽芹
- 新疆一支蒿
- 鷃
- 黄皮叶
- 鸽粪
- 大避债蛾
- 乌泡刺
- 朴树皮
- 孔雀草
- 过路惊
- 磨盘根
- 驴蹄草
- 麻鱼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