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八角莲
《中华本草》:白八角莲
拼音注音
Bái Bā Jiǎo Lián
别名
血丝金盆、鬼臼、九臼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贵州八角莲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ysosma majorensis(Gagnep.)Ying[Podophyllum majorense Gagnep.;Dysosma lichuanensis Cheng sp.nov.Ined.]
原形态
贵州八角莲,多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10-30cm,有纵条棱和细柔毛。根茎粗壮,结节状,黄褐色,肉质,须根多数。茎生叶2片;叶柄长7-12cm;叶片盾状着生,叶轮廓近扁圆形或半圆形,长约12cm,宽约15cm,4-6掌状深裂,裂片又2-3浅裂成戟形,上面暗绿色或带紫色晕,下面带灰紫色,有细柔毛,叶缘有时具不明显的齿。花2-5朵成伞形花序,着生于叶柄上部离叶片不远处,花梗长约1cm,有灰白色细柔毛;花紫色,下垂,花瓣椭圆状披针形;雄蕊通常6,花丝开展,花药内向,纵裂;子房有多数胚珠。浆果长圆形,熟时红色。花期4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山地阴湿的灌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茎呈不规则结节块状,直径1.5-2cm。表面棕色或棕红色,上方有明显下凹的茎痕,环节不期明显,有时可见残留鳞叶,有众多须状根或点状突出的须根痕。根长可达10cm,直径1-1.5mm,表面棕黄色,有细纵纹。质坚硬,折断面平坦,颗粒状;根茎皮部浅棕红色,维管束环列,髓部大,黄白色;须状根皮部厚,黄白色,木部小,占直径的1/5,棕黄色。气微,特异味苦。[br]显微鉴别,根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其下为1列下皮细胞,类方形。皮层薄壁细胞有具壁孔,有单个或数个成群的木化纤维。维管束外韧型,内外侧均有石细胞群。髓大,由薄壁细胞组成。皮层和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众多草酸钙簇晶。[br]根(直径1.5mm)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。皮层宽广,内皮层明显。初生木质部4-5原型。中央为强木化纤维,纤维多角形,壁厚,胞腔小孔状。皮层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。
化学成分
含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谷甾醇(sitosterol),八角莲蒽醌(dysoanthraquinone),去甲八角莲蒽醌(demethyldysoanthraquinone),去氢鬼臼毒素(picropodophyllin),山荷叶素(podophyllotoxin),鬼臼苦素(picropodophyllin),山荷 叶素(diphyllin),4-去甲鬼臼毒素(4-demethylpodophyllotoxin),脱氧鬼臼毒素(deoxypodophyllotoxix),4-去甲鬼臼毒酮(4-demethylpodophyllotoxone),换臼毒酮(podophyllotoxone),异鬼臼苦素酮(isopicropodophyllone),鬼臼苦酮(picropodophyllone)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滋阴补肾;清肺润燥;解毒消肿。主劳伤筋骨痛;阳萎;胃痛;无名肿毒;刀枪外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云瓜叶
- 白克马叶
- 艾麻草
- 白杨叶
- 巴茅根
- 巴豆
- 白藨
- 白车轴草
- 木本远志
- 白粉藤
- 白叶瓜馥木
- 白婆婆纳
- 白药子
- 八哥
- 白栎
- 卜芥
- 巴巴花
- 白云瓜梗
- 白千层油
- 白牛尾七
- 八角金盘
- 拔毒草
- 矮脚苦蒿
- 白云瓜花
- 白地牛
- 白花九里明
- 不灰木
- 白桂
- 白粱米
- 羊脑
- 苦草
- 变异鳞毛蕨
- 北丝石竹
- 白独活
- 白绿叶果实
- 白芷
- 槟榔
- 矮脚龙胆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白毛委陵菜
- 白毛藤根
- 白桦皮
- 白苏梗
- 阿尔泰紫菀
- 北沙参
- 白贝
- 白山蓼
- 麻叶
- 明胶
- 大叶楠
- 无患子叶
- 子楝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藤三七
- 河豚子
- 小山稔
- 丁癸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十三年花
- 腊雪
- 省雀花
- 马缨杜鹃
- 山小橘
- 石枣子
- 倒提壶
- 老米酒树
- 野牡丹子
- 淡味当药
- 虾蟆胆
- 西藏野花椒
- 文冠果
- 青酒缸
- 三棱
- 四季素馨花
- 卵叶鳞始蕨
- 六方藤
- 鹰爪花果
- 罗锅底
- 漆子
- 水龙骨
- 庵闾
- 多穗石柯根
- 猪毛蕨
- 白郎花
- 漆树根
- 欧泽芹
- 新疆一支蒿
- 鷃
- 黄皮叶
- 鸽粪
- 大避债蛾
- 乌泡刺
- 朴树皮
- 孔雀草
- 过路惊
- 磨盘根
- 驴蹄草
- 麻鱼肉
- 匙叶五加
- 苞叶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