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八角莲
《中华本草》:白八角莲
拼音注音
Bái Bā Jiǎo Lián
别名
血丝金盆、鬼臼、九臼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贵州八角莲的根及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ysosma majorensis(Gagnep.)Ying[Podophyllum majorense Gagnep.;Dysosma lichuanensis Cheng sp.nov.Ined.]
原形态
贵州八角莲,多年生草本。茎直立,高10-30cm,有纵条棱和细柔毛。根茎粗壮,结节状,黄褐色,肉质,须根多数。茎生叶2片;叶柄长7-12cm;叶片盾状着生,叶轮廓近扁圆形或半圆形,长约12cm,宽约15cm,4-6掌状深裂,裂片又2-3浅裂成戟形,上面暗绿色或带紫色晕,下面带灰紫色,有细柔毛,叶缘有时具不明显的齿。花2-5朵成伞形花序,着生于叶柄上部离叶片不远处,花梗长约1cm,有灰白色细柔毛;花紫色,下垂,花瓣椭圆状披针形;雄蕊通常6,花丝开展,花药内向,纵裂;子房有多数胚珠。浆果长圆形,熟时红色。花期4-6月,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山地阴湿的灌木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茎呈不规则结节块状,直径1.5-2cm。表面棕色或棕红色,上方有明显下凹的茎痕,环节不期明显,有时可见残留鳞叶,有众多须状根或点状突出的须根痕。根长可达10cm,直径1-1.5mm,表面棕黄色,有细纵纹。质坚硬,折断面平坦,颗粒状;根茎皮部浅棕红色,维管束环列,髓部大,黄白色;须状根皮部厚,黄白色,木部小,占直径的1/5,棕黄色。气微,特异味苦。[br]显微鉴别,根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其下为1列下皮细胞,类方形。皮层薄壁细胞有具壁孔,有单个或数个成群的木化纤维。维管束外韧型,内外侧均有石细胞群。髓大,由薄壁细胞组成。皮层和髓部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和众多草酸钙簇晶。[br]根(直径1.5mm)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。皮层宽广,内皮层明显。初生木质部4-5原型。中央为强木化纤维,纤维多角形,壁厚,胞腔小孔状。皮层薄壁细胞含众多淀粉粒。
化学成分
含大黄素甲醚(physcion),谷甾醇(sitosterol),八角莲蒽醌(dysoanthraquinone),去甲八角莲蒽醌(demethyldysoanthraquinone),去氢鬼臼毒素(picropodophyllin),山荷叶素(podophyllotoxin),鬼臼苦素(picropodophyllin),山荷 叶素(diphyllin),4-去甲鬼臼毒素(4-demethylpodophyllotoxin),脱氧鬼臼毒素(deoxypodophyllotoxix),4-去甲鬼臼毒酮(4-demethylpodophyllotoxone),换臼毒酮(podophyllotoxone),异鬼臼苦素酮(isopicropodophyllone),鬼臼苦酮(picropodophyllone)。
性味
味甘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滋阴补肾;清肺润燥;解毒消肿。主劳伤筋骨痛;阳萎;胃痛;无名肿毒;刀枪外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云瓜叶
- 矮杨梅
- 白叶刺根
- 白山苔
- 白术
- 白果紫草
- 白芍
- 白花甜蜜蜜
- 白苏子
- 柄果槲寄生
- 安龙香科科
- 白扁豆皮
- 白杨叶
- 八月札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巴豆
- 斑地锦
- 白蔹子
- 白克马叶
- 八仙过海
- 冰草根
- 壁虎
- 巴茅根
- 小粘药
- 白薯莨
- 白藤
- 凹朴皮
- 艾麻草
- 白猪母菜
- 白线薯
- 巴掌草
- 白藨
- 白车轴草
- 矮陀陀
- 半春莲
- 巴豆壳
- 白花果
- 白苏叶
- 白铃子
- 白云花根
- 庵摩勒
- 北细辛
- 白猪鼻孔
- 巴旦杏仁
- 巴豆树根
- 白茅针
- 柄马勃
- 庵 (艹闾)
- 半把伞
- 白补药
- 白颖苔草
- 安胎药
- 白地紫菀
- 伯乐树
- 扁担藤
- 柏勒儿茶
- 白前
- 八仙草
- 白果槲寄生
- 巴茅果
- 白英
- 白叶火草
- 白竻薳
- 白花映山红
- 白松塔
- 白梅
- 八角金盘
- 崩疮药
- 白花夏枯草
- 白花杆
- 白花草
- 白蒿花
- 白刺花叶
- 白木
- 八角乌
- 拔毒草
- 白柳
- 白皮柯
- 白花穿心莲
- 白花苋
- 扁藤叶
- 白蜡树叶
- 白千层叶
- 伴蛇莲
- 白杨树皮
- 白果根
- 包谷火焰包
- 白粉蝶
- 白菖
- 杯苋
- 柏脂
- 白果树皮
- 八股绳
- 白榄根
- 白荷花露
- 杯苋根
- 白托柄菇
- 白苣
- 斑叶兰根
- 凹裂毛麝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