矮脚龙胆
《中华本草》:矮脚龙胆
拼音注音
ǎi Jiǎo Lónɡ Dǎn
别名
小龙胆草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柔毛龙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ntiana pubigera Marq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矮小草本,高约4cm。茎斜生,单一或数茎丛生。基生叶密集,多数,叶片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12-15mm,宽10-12mm,先端渐尖,基部钝圆;茎生叶小,对生,无柄;叶片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,长5-10mm,宽约3mm。花多数,1-2朵顶生;花萼宽三角形,外面具柔毛,以后脱落,裂片狭三角形,花冠淡蓝色,外面具黄绿色条纹,花漏斗形,长约12mm,5裂,裂片卵圆形,具短尾尖,褶宽卵形,边缘具不明显的波状齿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中部,不等长;子房狭椭圆形,柄长2.5-4mm,花柱线形,蒴果外露或内藏,长圆状匙形,长8-9mm。种子褐色,多数,表面具网纹,先端圆形,有宽翅,两侧边缘具狭翅,柄长可达1.3cm。花、果期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400-3800m的山坡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降火。主目赤肿痛;牙痛;咽喉肿痛;疔疮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或含濑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矮脚龙胆
拼音注音
ǎi Jiǎo Lónɡ Dǎn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龙胆科植物小龙胆草的全草。秋、冬采收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[b]小龙胆草[/b]:矮小草本,高约4厘米。茎单生或数茎丛生。叶对生,无柄,密集,全缘;基生叶数枚,阔卵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12~15毫米,宽11~12毫米,先端渐尖,顶处尾尖。基部钝圆;茎生叶倒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。长7~10毫米,宽3~7毫米,下部的叶较大,先端尾尖,基部渐狭抱茎,叶缘膜质,白色。花1~2朵顶生;花冠蓝色,钟状,长约12毫米,5裂,裂片卵状三角形,褶处有1齿状附属体,几与裂片等大。蒴果,膜裂为2果瓣。种子多数,表面浅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较高山地的草丛中。分布云南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性寒,味苦。
功能主治
清热降火。治目赤肿痛,牙痛,咽喉发炎,瘀痛,疔疮炎症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或含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白毛委陵菜
- 白毛藤根
- 白桦皮
- 白苏梗
- 阿尔泰紫菀
- 北沙参
- 白贝
- 白山蓼
- 麻叶
- 明胶
- 大叶楠
- 无患子叶
- 子楝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藤三七
- 河豚子
- 小山稔
- 丁癸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十三年花
- 腊雪
- 省雀花
- 马缨杜鹃
- 山小橘
- 石枣子
- 倒提壶
- 老米酒树
- 野牡丹子
- 淡味当药
- 虾蟆胆
- 西藏野花椒
- 文冠果
- 青酒缸
- 三棱
- 四季素馨花
- 卵叶鳞始蕨
- 六方藤
- 鹰爪花果
- 罗锅底
- 漆子
- 水龙骨
- 庵闾
- 多穗石柯根
- 猪毛蕨
- 白郎花
- 漆树根
- 欧泽芹
- 新疆一支蒿
- 鷃
- 黄皮叶
- 鸽粪
- 大避债蛾
- 乌泡刺
- 朴树皮
- 孔雀草
- 过路惊
- 磨盘根
- 驴蹄草
- 麻鱼肉
- 匙叶五加
- 苞叶木
- 百灵草
- 藤茶
- 宽叶鼠曲草
- 紫玉簪根
- 显脉罗伞
- 杉皮
- 水晶兰
- 吕宋楸毛
- 遍山红
- 牛耳草
- 鸭脚木叶
- 毛轴铁角蕨
- 小棕皮头
- 莨菪
- 灰钉
- 香雪兰
- 番荔枝叶
- 红皮
- 灰凤梨
- 盘羊睾丸
- 羖羊角
- 野罂粟壳
- 白残花
- 潺槁树
- 白花灯笼
- 血余
- 钱针万线草
- 金牛七
- 类梧桐
- 水松叶
- 括金板
- 郁金
- 角翅卫矛果
- 广石豆兰
- 美人蕉根
- 菟葵
- 鹅掌楸
- 红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