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克马叶
《中华本草》:白克马叶
拼音注音
Bái Kè Mǎ Yè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安息香科植物垂珠花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yrax dasyanthus Perk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,高3-20m。树皮暗灰色,嫩枝密被黄色星状毛,成长后脱落。叶互生;柄长3-7mm,密被星状短柔毛;叶片倒卵形、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,长7-14cm,宽3.5-6.5cm,先端急尖或钝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两面疏被星状柔毛,后脱落仅在叶脉上有毛,边缘有细锯齿;侧脉5-7对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长4-8cm,具多花,花序梗及花梗密被黄色星状柔毛;小苞片钻形,长约2mm,密被星状毛;花萼杯状,外面密被星状毛,萼齿5,钻形或三角形;花白色,5裂,裂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外面密被白色星状柔毛;雄蕊10,上部分离,下部联合成筒;子房密被星状毛,花柱细长。果实卵形或球形,直径5-7mm,先端具短尖头,密被灰黄色星状绒毛,平滑或稍具皱纹。种子褐色,近长圆形。花期5-6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700m的丘陵、山坡及溪边杂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西南及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矩圆状椭圆形、椭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,长3-10cm,宽2-5cm,两侧多少不对称,脉在下面隆起,第3级小脉近于平行,叶棕褐色,边缘有刺;叶柄短,长1-3mm。气微,味苦而甜。
性味
甘;苦;性微寒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润肺;生津;止咳。主肺燥咳嗽;干咳无痰;口燥咽干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15g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润肺止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克马叶
拼音注音
Bái Kè Mǎ Yè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安息香料植物垂珠花的叶。夏、秋采收。
原形态
垂珠花,又名:白花树。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约8米。嫩枝被星状毛,后变光滑。叶互生,椭圆状长圆形至倒卵形,长5~10厘米,宽2.5~5厘米,基部楔形或近圆形,先端长尖或短尖,上半部边缘具细齿,上面无毛,下面初期被疏生的星状毛,后即脱落;叶柄短,长1~2毫米。总状花序,具花10余朵;花梗长6~8毫米;花萼钟形,具不规则细齿,外被星状毛,宿存;花冠白色,长1.5厘米,5裂,裂片披针形,在花蕾时呈镊合状排列;花柱与花冠等长。果实圆卵形,长约6毫米。花期5~6月。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多生于山中阳坡杂林中。分布河南、山东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:"性寒,味苦而甘。"
功能主治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润肺止咳。治肺燥咳嗽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艾麻草
- 巴茅根
- 白藨
- 白车轴草
- 木本远志
- 白粉藤
- 白叶瓜馥木
- 白婆婆纳
- 白药子
- 八哥
- 白栎
- 卜芥
- 巴巴花
- 白云瓜梗
- 白千层油
- 白牛尾七
- 八角金盘
- 拔毒草
- 矮脚苦蒿
- 白云瓜花
- 白地牛
- 白花九里明
- 不灰木
- 白桂
- 白粱米
- 羊脑
- 苦草
- 变异鳞毛蕨
- 北丝石竹
- 白独活
- 白绿叶果实
- 白芷
- 槟榔
- 矮脚龙胆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白毛委陵菜
- 白毛藤根
- 白桦皮
- 白苏梗
- 阿尔泰紫菀
- 北沙参
- 白贝
- 白山蓼
- 麻叶
- 明胶
- 大叶楠
- 无患子叶
- 子楝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藤三七
- 河豚子
- 小山稔
- 丁癸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十三年花
- 腊雪
- 省雀花
- 马缨杜鹃
- 山小橘
- 石枣子
- 倒提壶
- 老米酒树
- 野牡丹子
- 淡味当药
- 虾蟆胆
- 西藏野花椒
- 文冠果
- 青酒缸
- 三棱
- 四季素馨花
- 卵叶鳞始蕨
- 六方藤
- 鹰爪花果
- 罗锅底
- 漆子
- 水龙骨
- 庵闾
- 多穗石柯根
- 猪毛蕨
- 白郎花
- 漆树根
- 欧泽芹
- 新疆一支蒿
- 鷃
- 黄皮叶
- 鸽粪
- 大避债蛾
- 乌泡刺
- 朴树皮
- 孔雀草
- 过路惊
- 磨盘根
- 驴蹄草
- 麻鱼肉
- 匙叶五加
- 苞叶木
- 百灵草
- 藤茶
- 宽叶鼠曲草
- 紫玉簪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