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臎
《中华本草》:鹅臎
拼音注音
é Cuì
别名
鹅尾罂
英文名
Goose caudal me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科动物家鹅的尾肉(肉含尾脂腺)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ser cygnoides domestica Brisson采收和储藏:宰鹅时割取含尾脂腺的尾肉,除去羽毛,鲜用。
原形态
家鹅,体长约60-80cm。嘴扁阔,前额有肉瘤,雄者膨大,黄色或黑褐色。颈长。体躯宽壮,龙骨长,胸部丰满。尾短。羽毛白色或灰色。脚大有蹼,黄色或黑褐色。体躯站立时昂然挺立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水性好,善在水中生活。群性强,性很勇敢,喜斗遇人或其他动物时,常头向前下方伸,张开两翅用嘴喙击而无所顾忌。听觉灵敏,鸣声宏大,又好相应和。以青草、蔬菜、种籽、糠麸等植物 性为食。资源分布:以华东、华南地区饲养较多。一般饲养于河湖近旁。
化学成分
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Uropygial gland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(protein)17.966%,乙醚(ether)溶出部分18.777%,溶性灰分(ash)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(oleic acid)5.648%,低级脂肪酸(fatty acid)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部分,主要为脂类(lipid);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(lauric acid)、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,是一特点,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(tetramethyldecanoic acid)及四甲基十一酸((一)2D,4D,6D,8D-tetramethylundecanoic acid)2种有枝链的脂肪酸。所含的高级醇(即蜡(wax))是重要成分,它的化学组成大约相当干 C10H38O4。此蜡曾被找出2种物质,分子量为242及256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肝。主《日华子》:“治聤耳及聋,纳之;亦疗手足皴。”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纳之。
各家论述
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盯耳及聋,纳之。亦疗手足皴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鹅臎
拼音注音
é Cuì
别名
鹅尾罂(《日华子本草》)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鸭科动物鹅的尾肉。
化学成分
尾脂腺(又名尾腺或羽脂腺)分泌一种含脂蜡的液体,其组成为:水分60.807%,固形物39.193%,蛋白质17.966%,乙醚溶出部分18.777%、溶性灰分0.371%,不溶性灰分0.336%,高级醇7.423%,油酸5.848%,低级脂肪酸0.373%,卵磷脂0.233%。乙醚溶出部分,主要为脂类;低级脂肪酸中有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。分泌液的混合脂肪酸有左旋性,是一特点,已找到有四甲基癸酸及四甲基十一酸两种有枝链的脂肪酸。
功能主治
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聤耳及聋,纳之。亦疗手足皴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铁色箭
- 凉喉茶
- 砂仁壳
- 淡味当药
- 大巢菜
- 红接骨草
- 臂形草
- 五香血藤
- 南天竹子
- 芫荽
- 棘叶
- 千针万线草
- 乌饭子
- 热痱草
- 菟丝子
- 小叶桑
- 毛叶白粉藤
- 蚺蛇胆
- 穗花杉根
- 葛叶
- 砒石
- 类梧桐
- 落花生
- 旱菜
- 红头小仙
- 关木通
- 蒟蒻薯叶
- 羊角扭
- 鹿尾
- 炮掌果
- 鞑新菊
- 望江青
- 鸡骨香
- 师实
- 铜脚威灵仙
- 岩凤尾蕨
- 金丝猴
- 清香桂
- 蒲黄
- 大金银花
- 螃蟹甲
- 泡囊草根
- 苦竹沥
- 铁牛钻石
- 刺瓜
- 白茅花
- 剪夏萝
- 长叶紫珠
- 胖血藤
- 朝鲜当归
- 女金芦
- 老鼠竻
- 鲨鱼翅
- 屈头鸡根
- 通脱木花上粉
- 华南胡椒
- 糯芋
- 长松
- 川木香
- 皮袋香
- 峨眉蕨贯众
- 大叶紫珠
- 大黄
- 麻皮
- 铁力木
- 罗锅底
- 薤白
- 土羌活
- 单花鸢尾
- 定木香
- 蝴蝶花
- 斑茅花
- 白沙蒿
- 海南三七
- 李子
- 香苏草
- 白花鹅掌柴
- 秀丽野海棠
- 畲山羊奶子
- 皱叶子
- 鮧鱼尾
- 苦葛花
- 荛花
- 苦生叶
- 黄背草果
- 芙蓉菊根
- 猪殃殃
- 竹林霄
- 青礞石
- 翠雀花
- 山苏子根
- 落葵花
- 扭序花
- 珍珠绣球
- 山半夏
- 天山雪莲花
- 珍珠母
- 珠芽半支
- 刺玫果
- 竹叶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