蝮蛇皮
《中华本草》:蝮蛇皮
拼音注音
Fù Shé Pí
英文名
Pallas pit viper skin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蝰科动物蝮蛇的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gkistrodon halys (Pallas)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捕捉后,取其皮烘干。
原形态
蝮蛇,全长60cm左右。头略呈三角形,与颈区分明显,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,正脊有两行深棕色圆斑,彼此交错排列略并列,背鳞外侧及腹鳞间有1行黑褐色不规则粗点,略呈星状;腹面灰白,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。鼻间鳞宽短,排成“∧”形;眶前鳞2,眶后鳞2(3),眶璨来新月形,颞鳞2+4(3);上唇鳞2-1-4(2-1-3、3-1-4)式。背鳞21(23)-21-17(15)行,中段最外行平滑或均具棱;腹鳞137-173,肛鳞完整;尾下鳞29-54对,少数为单行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山地,活动于稻田、耕作区、草地以及住宅附近。以鱼、蛙、鸟、鼠等为食。资源分布: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。
性味
甘;咸;平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;攻毒;止痒。主疔肿;恶疮;骨疽;疥癣;皮肤瘙痒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研末;或烧灰存性敷。
各家论述
《唐本草》:皮灰,疗疔肿,恶疮,骨疽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蝮蛇皮
拼音注音
Fù Shé Pí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蝮蛇科动物蝮蛇的皮。
功能主治
《唐本草》:"皮灰,疗疔肿,恶疮,骨疽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缬草
- 柏子仁
- 橘饼
- 红花苗
- 鼠肝
- 獾骨
- 仙人杖
- 银边吊兰
- 大驳骨
- 厚朴果
- 大将军
- 野拔子
- 西南石梓
- 覆盆子叶
- 白花菜
- 光裸星虫
- 崖松
- 侧耳
- 红扁藤
- 皂荚子
- 禾叶墨斛
- 牛金子
- 苦丁
- 蚌泪
- 白线蛇
- 大头菜子
- 黑头草
- 蚕退纸
- 榧花
- 火炭母草
- 鸡爪枝皮
- 琼越线蕨
- 毛连菜
- 波罗蜜
- 玉米黑粉
- 枫香树叶
- 水蛭
- 木姜子茎
- 黄龙藤
- 台湾土豆蔻
- 鸦葱
- 钗子股
- 秤杆草
- 马桑
- 大黄茎
- 蛇退
- 倒扣草
- 綟木
- 毛五加皮
- 凤尾铁角蕨
- 黄栎
- 土瓜
- 臭梧桐花
- 小地扭
- 银朱
- 密花树
- 杧果核
- 大叶紫苏
- 井底泥
- 铁箭矮陀
- 干冬菜
- 辫子草根
- 朱蕉
- 小石松
- 鳝鱼骨
- 藜茎
- 粉瘤菌
- 湖瓜草
- 灯台树果
- 野牡丹
- 海狸香
- 虫莲
- 兔血
- 银丝杜仲
- 茯苓皮
- 刺糖
- 粪箕笃
- 鼠李皮
- 绿萼梅
- 秋海棠茎叶
- 梵天花根
- 两头尖
- 闹狗药
- 黑石耳
- 缘桑螺
- 紫菜
- 滑石粉
- 红茴香叶
- 金瓜
- 松下兰
- 红树叶
- 常春卫矛
- 麻布七
- 柳叶见血飞
- 三爪金龙
- 蝌蚪
- 滇瑞香
- 微籽
- 南亚新木姜
- 鸡骨常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