鸟不宿
《*辞典》:鸟不宿
拼音注音
Niǎo Bú Sù
别名
鸟不踏、刺根白皮(汪连仕《采药书》),鸟不停(《周益生家宝方》),老虎草、昏树(《纲目拾遗》)。
出处
汪连仕《采药书》
来源
为五加科植物刺楸或楤木的茎枝。
原形态
原植物详"刺楸树皮"、"楤木"条。
形状
①刺楸的干燥树枝
多截成10~20匣米的小段,圆柱形,表面淡褐色,并有褐色圆点状皮孔和散生暗褐色的硬刺,刺尖锐,侧扁,略带光泽;断面中央可见白色的髓部。
②橡木的干燥茎枝
呈圆柱形,表面灰棕色至棕色,有细纵裂纹,并具不规则散在的灰白色角状刺,顶部大多已折断,刺基锥形。质坚硬,断面淡黄色,髓部约占茎粗的1/2。
性味
①汪连仕《采药书》:"性温。"
②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辛,平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追风,行血。治风湿痹痛,紫云风,胃痛。
①汪连仕《采药书》:"行血追风。治紫云风,大麻风,筋骨疼痛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追风定痛,有透骨之妙。治风毒流注,风痹,跌打,劳怯。下胎催生。"
③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祛风湿,利关节,止痛。治腰膝关节酸痛,胃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复方
治腹水肝炎:鸟不宿叶五钱,瘦猪肉二两,同炖食。(江西《草药手册》)
临床应用
治疗麻风性神经痛:取鲜鸟不宿根茎用清水洗净切碎,每用5钱加水70毫升、酒30毫升,煎成50毫升为1剂。日服两次,每次1剂,可持续应用。痛止后再服2~3天。试治瘤型麻风神经痛8例,4例服药1~5剂后疼痛停止,3例服药3~5剂后疼痛显着减轻,1例因疼痛剧烈,效果不佳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榕树皮
- 贴骨散
- 钻石风
- 鸟不宿
- 阴香根
- 杉寄生叶
- 女贞子
- 土千年健
- 半边风
- 药用小阴地蕨
- 苦竹根
- 银箔
- 绿萼梅
- 狗哇花
- 狗骨节
- 华东膜蕨
- 鯮鱼
- 蒲桃
- 海月壳
- 斑鸠菊
- 翠雀花
- 化橘红
- 星蕨
- 球兰
- 光叶海桐叶
- 赛葵
- 牛嗓管树根
- 月光花
- 牛角瓜
- 功劳木
- 挖耳草
- 落花生
- 光枝勾儿茶
- 林问荆
- 光叶密花豆
- 光背杜鹃
- 赪桐叶
- 牛羊草结
- 有柄石韦
- 马桑
- 香花刺
- 夏枯草露
- 粟糖
- 锁阳
- 雅丽千金藤
- 石仙桃
- 红根
- 鲤鱼齿
- 山紫菀
- 貒膏
- 蝴蝶花
- 牛胆参
- 粗腿羊肚菜
- 庐山香科科
- 散尾葵
- 云芝
- 紫花景天
- 红豆
- 毛木耳
- 功劳子
- 关公须
- 干苔
- 光梗丝石竹
- 漆子
- 卵叶鳞始蕨
- 地瓜根
- 割舌罗
- 牛血
- 血藤
- 苏铁果
- 毛茎马兰
- 尖叶川黄瑞木
- 白钩藤
- 浙江七叶树
- 小人参
- 沙地柏
- 杠香藤
- 毛叶木通
- 水芹
- 白叶不翻
- 砧草
- 水椎木
- 紫金标
- 熊脂
- 窿缘桉叶
- 蝇子草
- 斑楮头红
- 肥荚红豆
- 满山红根
- 滚山虫
- 黄接骨丹
- 腊梅
- 八角金盘
- 千脚虫
- 藤壶
- 寄马桩
- 寒莓叶
- 毒根斑鸠菊
- 向日葵子
- 红酸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