皋芦
《中华本草》:皋芦
拼音注音
Gāo Lú
别名
过罗、拘罗、物罗、瓜芦、苦簦、苦艼。
英文名
Largeleaf Te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陶弘景:瓜芦,木亦似茗,苦涩,取其叶作屑煮饮,即通夜不睡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茶科植物皋芦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mellia sinensis (L.)O.kuntze.f.macrophyll (Sieb.)Kitamura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集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叶茶 常绿灌木,全体与茶相似,惟枝干较粗大。叶长椭圆形,长10-15cm,宽5-7cm,边缘有锯齿。花腋生,白色,较茶药略大;花梗长;萼片5;花瓣5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。蒴果扁圆形。花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幼嫩叶多干缩成条形,长1-4cm;老叶长椭圆形,长可达15cm。叶片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锯齿;表面绿褐色或棕绿色;叶柄短;嫩叶纸质,老叶微革质,易碎。气微清香,味苦、微涩。
性味
苦;寒
归经
心;肝;肺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除烦;止渴;明目。主烦热头痛;口渴;目昏;咽喉肿痛;淋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0g。
注意
胃冷者不可用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煮为饮,止渴明目,除烦,不睡,消痰。2.《海药本草》:通小肠,治淋,止头痛烦热。3.《纲目》:噙咽清上膈,利咽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皋芦
拼音注音
Gāo Lú
别名
过罗、拘罗、物罗(《南越志》),瓜芦(陶弘景),苦艼(《南越笔记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山茶科植物皋芦的叶。
原形态
常绿灌木,全体与茶相似,惟枝干较粗大。叶长椭圆形,长10~15厘米,宽5~7厘米,锯齿缘。花腋生,白色,比茶花略大;萼片5;花瓣5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;花梗长。蒴果扁圆形。花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分布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①陶弘景:"苦涩。"
②《纲目》:"苦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头痛烦热,喉痛,淋病,
①《本草拾遗》:"煮为饮,止渴明目,除烦,不睡,消痰。"
②《海药本草》:"通小肠,治淋,止头痛烦热。"
③《纲目》:"噙咽清上膈,利咽喉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注意
《纲目》:"胃冷者不可用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桷叶
- 车桑仔叶
- 枕材
- 竹鸡
- 柯榔木
- 刺黄连
- 杜父鱼
- 枳实
- 疏松卷柏
- 马骨
- 掌叶半夏
- 半边山
- 桃枝
- 辽东鳞毛蕨
- 河口莲座蕨
- 刺老鸦
- 杉材
- 黄花鸢尾
- 钝齿青荚叶
- 草木灰
- 中华蹄盖蕨
- 鸡内金
- 三叶槭根
- 蠮螉
- 腊雪
- 山柏
- 红椋子
- 红叶甘橿
- 姊妹树
- 南苜蓿
- 莕菜
- 红土子皮
- 广防风
- 肿柄菊叶
- 莓叶委陵菜
- 仔榄树
- 大千生
- 接骨木花
- 香阿魏
- 大叶凤仙花
- 中华石龙尾
- 雌黄
- 苔菜
- 补血薯
- 罗伞树
- 南瓜叶
- 桐叶千金藤
- 玉蜀黍根
- 细芦子藤
- 苍耳囊虫
- 牙痈草
- 海螵蛸
- 棕树心
- 石胆草
- 南枳椇
- 黄樟
- 狼麻
- 菩提香
- 青刺尖
- 天葵子
- 海萝
- 石楠
- 突厥雀
- 麻油
- 雪里开
- 鲫鱼子
- 黄水茄
- 红花点地梅
- 土大黄
- 大红袍
- 十大功劳根
- 盘羊肺
- 三台红花
- 地枇杷
- 菊花参
- 车前状垂头菊
- 榠樝
- 野菱根
- 驴耳朵草
- 老枪谷子
- 黄断肠草
- 糖芥
- 甘肃棘豆
- 牛奶菜
- 蒙自虎耳草
- 肥肉草
- 青盐陈皮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竹衣
- 中华里白
- 伤寒头
- 白千层
- 老米酒树
- 白桂
- 水蔓青
- 龙头草
- 人面子根皮
- 天名精
- 化血胆
- 小黑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