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参娃儿藤
《中华本草》:人参娃儿藤
拼音注音
Rén Shēn Wá ér Ténɡ
别名
土人参、土牛膝、山豆根、藤了刁竹、三十六根参
英文名
root of Kerr Tylophora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萝藦科植物人参娃儿藤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ylophora kerrii craib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挖,洗净,晒干
原形态
柔弱攀援小灌木。段根丛生;除花外,全株无毛。叶对生,薄膜质;叶柄长约3mm;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5.5-7.5cm,宽4-11mm,先端渐尖,基部圆形;侧脉4-6对,不甚明显。伞戽状聚伞花序腋外生;小苞片小,卵形,有缘毛;花小,白色;花萼5,裂片三角形,有边毛,花萼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;花冠辐状,外面无毛,内面具疏柔毛,裂片长圆形,副花冠裂片卵形,隆肿成凸圆状;花药先端具圆形膜片;花粉块每室1个,圆球状,花粉块柄平展:子房卵圆状,无毛,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;柱头盘状五有形,先端有细尖头。蓇葖果单生,线状披针形,长达1cm,直径约1cm,灰褐色,光滑。种子长圆形,有边缘,先端具长约2.8cm的黄白色种毛。花期5-8月,果期8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m以下的草地、山谷、溪旁、密荫灌木丛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福建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牡丹酚(paconol)、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、对-羟基苯乙酮(ρ-hydroxyacetophenoon)、人参娃儿藤萜烯醇(ty-lolupenol)A、B[1、2]
性味
味辛、微苦、性平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;行气止痛。主两目视物昏花;脘腹胀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5-1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治疗眼球玻璃体混浊,并治胃腹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人参娃儿藤
别名
土人参、土牛七
来源
萝藦科人参娃儿藤Tylophora kerrii Craib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。
功能主治
止痛。主治腹痛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石脂
- 黄练芽
- 六方藤
- 大黑头草
- 关白附子
- 冠唇花
- 光石韦
- 黄瘤孢
- 黄竹参
- 锦香草
- 大透骨消
- 六月雪叶
- 对节叶根
- 黄蜀葵
- 带刺马鞭
- 敦盛草
- 黄荆沥
- 当归藤
- 金线风
- 黄瓜根
- 黄稔根
- 大黄树
- 大风子油
- 大金牛草
- 黄茶根
- 对叶散花
- 大金银花
- 大黄草
- 镜面草
- 尖尾风
- 黄背草
- 光棍草
- 定木香
- 姜味草
- 了哥王根
- 金花茶叶
- 对叶林根
- 关苍术
- 大香附子
- 金银花露
- 黄牛茶
- 大鱼鳔花
- 大鳞毛蕨
- 黄脚鸡
- 黄荆子
- 景天花
- 大还魂草
- 黄花仔
- 黄藤叶
- 黄缨菊
- 两栖蓼
- 亮叶茉莉
- 黄花蒿
- 大黄花
- 金边莲
- 黄花稔
- 两面刺
- 寄生藤
- 黄草花
- 锦灯笼
- 弹刀子菜
- 黄荆叶
- 黄茄花
- 定经草
- 粟米草
- 金锦香
- 建神曲
- 接骨树皮
- 公鸡头叶
- 岗松根
- 金钟花
- 大风药叶
- 大风药
- 尖叶川黄瑞木
- 降真香
- 光素馨
- 黄羊肉
- 金花蚤草
- 黄羊角
- 吉利子树
- 六月寒
- 光明盐
- 金钱松叶
- 对生耳蕨
- 金缕半枫荷
- 戟形石韦
- 金背枇杷果
- 对节树根
- 夹蛇龟肉
- 金钩如意草
- 对马耳蕨根
- 对叶四块瓦
- 黄秋葵叶
- 金钱苦叶草
- 金钱橘饼
- 金色狗尾草
- 光叶地不容
- 吉丁虫
- 金边兔耳
- 光叶巴豆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