牦牛角
《中华本草》:牦牛角
拼音注音
Máo Niú Jiǎo
别名
牦牛、旄牛、犣牛、毛犀、猫牛、竹牛、毛牛
英文名
Yak horn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1.《山经经》郭璞传:牦牛,牛属也,黑色,出西南。2.《本草纲目》:牦牛,出甘肃临洮及西南,野牛也,人多畜养之。状如水牛,体长多力,能载重,迅行如飞,性至粗梗。髀、膝、尾、背、胡下皆有黑毛,长尺许。其尾最长,大如斗,亦自爱护,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,古人取为旌旄,今人以为缨帽。毛杂白色者,以茜染红色。《昨梦录》云,西夏竹牛,重数百斤,角甚长,而黄黑相间,制弓极劲,彼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牛科动物牦牛的角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os grunniens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宰杀牦牛时锯下牛角,阴干或低温烘干。
原形态
牦牛,状如牛,体粗大,重在500kg以上,头及躯体背面的毛短而光滑。肩部有突起这隆肉。体侧、颈、胸、腹、尾、颌、喉部均被下垂的长毛,尤以尾毛为甚。通体暗褐黑色,吻部、鼻部稍杂白以。四肢短粗;雄兽角大,而雌盖角小,角基略扁,二角分离甚远,角先向上,再向外,近末端复向内向上,角尖略向后弯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青藏高原的荒凉之处,怕热而不畏冰雪。喜游荡,常数十成群,以高原山谷的粗草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青藏高原,北至昆仑山,阿尔金山和祁连山西段,东至四川西北部,南达西藏境内。在青藏高原地区。牦牛已驯为家畜。
性味
味酸;咸;性凉
归经
心;肝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熄风。主高热惊痫;血热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不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本草纲目》:治惊痫,热毒,诸血病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牦牛角
拼音注音
Máo Niú Jiǎo
别名
毛犀、牦牛、旄牛
来源
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 (L.)[Bos grunniens L.],以角入药。
生境分布
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。
性味
酸、咸,凉。
功能主治
清心,解热,镇静,镇痉。主治高热神昏,惊狂谵妄及热毒入血分、营分,斑疹,痈疡吐血,衄血等症。
用法用量
0.6~1钱,水煎服或磨水冲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牦牛角
拼音注音
Máo Niú Jiǎo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牛科动物牦牛的角。
原形态
牦牛(《山海经》),又名:旄牛(《山海经》),犣牛(《尔推》),毛犀(《广志》),猫牛(《汉书》颜师古注),竹牛(《昨梦录》),毛牛(《水东日记》)。
体形大而粗壮,成年雄兽长达3.6米,肩高可至1.6米,体重500公斤以上。肩部有凸起的隆肉。耳小。四肢短而粗。雄性角大,角基略扁,二角距离很大,角先直升,再向外,复向上弯曲,角尖又有向后弯的趋势。被毛暗褐色,头和背部的毛短而光滑,体侧、颈、腹、胸、尾部均具长毛。吻部、鼻部稍呈白色。年老时,头部的毛色较灰,背部带棕红色。尾下垂至踵部。家养的牦牛体形较小,毛色或有变化。繁殖期在秋季,怀孕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野生者栖息于高山峻岭。能耐寒冷而畏热。常数十成群。分布青、藏高原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酸咸,凉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治惊痫,热毒,诸血病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饿蚂蝗
- 脐带
- 女贞子
- 狗爪樟皮
- 钩凝菜
- 鹅观草
- 鹄油
- 麦瓶草
- 维特他
- 刺老鸦
- 苦壶卢花
- 桃金娘
- 蜜环菌
- 光果南蛇藤
- 虎尾兰
- 麻鱼肉
- 尿泡草
- 细叶香桂
- 蚂蚁花根
- 红花山牵牛
- 心叶荆芥
- 番泻叶
- 桃胶
- 小花吊兰
- 老熊花
- 麻叶
- 莕菜
- 栗子
- 羊齿天冬
- 茶子心
- 黄花鸢尾
- 豆腐渣果
- 水马桑
- 地蜂子
- 黑壳楠
- 药用倒提壶
- 茨菇草
- 蚕蛹
- 水紫菀
- 豌豆
- 斩龙草
- 鹅掌楸
- 无漏子
- 清香桂
- 孔雀尾
- 北沙参
- 刺瓜
- 铧头草
- 鹅喉管
- 白果树皮
- 芸苔
- 华南胡椒
- 台湾千金藤
- 金牛七
- 四川苦丁茶
- 南岭黄檀
- 丽子藤
- 须叶藤
- 水黾
- 水毛射
- 海螺壳
- 苦壶卢
- 独行千里
- 鸡脚草乌
- 岩乌头
- 陀罗紫菀
- 鹅不食草
- 爬藤榕
- 黄毛榕
- 千金子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大鲵
- 蕨萁
- 山大颜
- 点地梅
- 风藤草
- 过山龙
- 回心草
- 绣球防风根
- 牛耳枫根
- 三月泡
- 括金板
- 石龙胆
- 岩陀
- 蝴蝶花
- 鹅胆
- 蓝茶
- 罗锅底
- 狗狗秧
- 香果脂
- 小九节铃
- 莲须
- 水晶兰
- 牛脂
- 刺瓜米草
- 土羌活
- 鲫鱼
- 苦豆根
- 牛喉咙
- 春尖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