捆仙丝
《中华本草》:捆仙丝
拼音注音
Kǔn Xiān Sī
别名
青龙筋、九龙香、还阳草、藤叶细辛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萝摩科植物青龙藤的带根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iondia hnryi(Warb.Ex Schltr.Et Diels)Tsiang et P.T.Li[Cynanchum henryi Warb.Ex Schltr.EtDiels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缠绕藤本。茎柔弱,无毛或幼枝上有微毛。叶对生;叶柄长约3mm,被微毛,顶端具丝状小腺体;叶片薄纸质;窄披针形,长3-4.5cm,宽5-10mm,无毛,中脉在下面隆起,侧脉不明显。聚伞花序腋生,长1-2cm;花萼5深裂,裂片披针形,外面被短柔毛,内面基部有5个腺体;花冠近钟状,花冠裂片5,展开,比花冠筒长,内面被疏微毛;副花冠5裂,着生于合蕊冠基部,裂片三角形;花药先端有圆形薄膜附属物;花粉块长圆形,下垂,花粉决柄弯曲向上升;子房无毛,柱头盘状五角形。蓇葖果单生,狭披针形,长5-6cm。种子先端具白绢质的种毛。花期4-7月.果期7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1700m的山地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微辛;性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通络;活血止痛。主风寒湿痹;四肢麻木冷痛;牙痛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30g。
复方
①治风湿手足麻木,筋骨损伤:捆仙丝一两。炖猪蹄服。②治牙痛:捆仙丝干根半寸,研粉,含在痛牙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捆仙丝
拼音注音
Kǔn Xiān Sī
别名
青龙筋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萝草科植物青龙藤的带根全草。全年可采。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缠绕藤本。茎细弱,多分枝,绿色。叶对生;狭披针形,长3~4.5厘米,宽5~10毫米,全缘;叶柄短,长2~3毫米。伞形花序腋生,具少数花朵;花冠钟形,5裂,淡绿色。蓇葖果纺锤形,长4~5厘米。种子先端有冠毛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、崖边或石隙中。分布陕西、四川。
性味
淡,温。
功能主治
活血舒筋,理气祛风。治跌打损伤,下肢冷痛麻木,风湿手足麻木,牙痛。
复方
①治风湿手足麻木,筋骨损伤:捆仙丝一两。炖猪蹄服。
⑦治牙痛:捆仙丝干根半寸,研粉,含在痛牙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轮叶八宝
- 马草
- 乌榄叶
- 梅花草
- 胖儿草
- 井边茜
- 石香葇
- 樟木子
- 荷秋藤
- 芦竹
- 蒲棒
- 雪乌
- 薤白
- 野木鱼
- 黄瓜霜
- 钩吻
- 腊梅
- 蟅虫
- 通花花
- 红接骨草
- 藤槐
- 皮袋香根
- 四里麻
- 藏羚角
- 猴头菌
- 朱砂
- 野核桃油
- 木瓜
- 薜荔
- 测试
- 黄金线
- 交剪草
- 三升米
- 无花果叶
- 血散薯
- 鸡冠苗
- 硬骨凌霄
- 山蒜
- 云芝
- 落地小金钱
- 水藁本
- 两面针
- 肺形草
- 柴桂
- 柽柳
- 水稻清乳汁
- 铁拳头
- 天王七叶
- 老来青
- 山海螺
- 烧伤藤
- 虱草花
- 吉笼草
- 刺柄莲座蕨
- 胖根藤
- 大白顶草
- 斯里兰卡肉桂
- 山狸子肉
- 乔木刺桐
- 广西过路黄
- 狗屎花根
- 梧桐
- 野洋参
- 橄榄
- 红花子
- 槐角
- 西桦
- 索骨丹
- 竹节蓼
- 黄颡鱼涎
- 麻油
- 三白草
- 云南红豆蔻
- 黄瑞木
- 雷五加叶
- 大粘药
- 山蚂蝗
- 太白丽参
- 小丁香
- 红管药
- 爬藤榕
- 赤小豆花
- 光素馨
- 弹裂碎米荠
- 赤小豆叶
- 猕猴骨
- 詹糖香
- 醋栗
- 铁灯台
- 芜菁子
- 蓬莱草
- 蕹菜根
- 赤杨
- 瓦楞子
- 大管
- 苎麻花
- 蜈蚣刺
- 铁草鞋
- 霹水草
- 桃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