泡花子
《中华本草》:泡花子
拼音注音
Pào Huā Zǐ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矾科植物黄牛奶树的树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ymplocos laurina(Retz.) Wall.Myrtus laurina Retz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剥取树皮,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。小枝无毛,芽被褐色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1-1.5cm;叶片革质,倒卵状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4cm,宽2-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细小的锯齿;中脉在叶面凹下,侧脉很细,每边5-7条。穗状花序长3-6cm,基部通常分枝,花序轴通常被柔毛,在结果时毛渐脱落;苞片和小苞片外面均被柔毛,边缘有腺点,苞片阔卵形,长约2mm,小苞片长约1mm;花萼长约2mm,无毛,裂片半圆形,短于萼筒;花冠白色,长约4mm,5深裂几达基部;雄蕊约30,花丝长3-5mm,基部稍合生;花枝粗壮,子房3室,花盘环状,无毛。核果球形,直径4-6mm,先端宿萼裂片直立。花期8-12月,果期翌年3-6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村边石山上、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凉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;解表。主感冒身热;头昏口燥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泡花子
拼音注音
Pào Huā Zǐ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山矾科植物黄牛奶树的树皮。
原形态
黄牛奶树,又名:水冬瓜、花香木。
常绿乔木或灌木,形态常多变化。芽及幼枝均被灰褐色短柔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或纸质;披针形。椭圆形或倒卵形,长约20厘米,宽约6厘米,顶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平滑、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中肋凸出,上疏生白毛;叶柄长约1.5厘米。穗状花序,腋生,无毛或有短细毛,长为叶柄的2~6倍;苞片和小苞片边缘有腺点,小苞有粗毛;花萼长约2毫米,无毛,5裂,裂片覆瓦状排列;花冠白色,裂片长约4毫米;雄蕊多数;较花冠为长,花丝基部合生成不显着的五体雄蕊;子房下位,顶端无毛。核果球形,直径4~6毫米,顶端缢缩,宿存萼裂片直立。花期4~5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。分布浙江、四川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性凉,味苦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散寒清热。治伤风头昏、热邪口燥及感冒身热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泡花子
拼音注音
Pào Huā Zǐ
别名
苦山矾、花香木
来源
山矾科黄牛奶树Symplocos laurina (Retz.)Wall.,以树皮入药。
生境分布
华东、华南至西南。
性味
苦、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散寒清热。主治伤风头昏,热邪口燥及感冒身热等症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广东耳草
- 黑三棱
- 豆腐渣果
- 红参
- 紫花鱼灯草
- 竹叶椒根
- 头花杜鹃
- 昆布
- 茸草
- 苦瓜叶
- 杜鹃花果实
- 卵叶鳞始蕨
- 小叶金花草
- 地骨皮
- 茸毛木蓝
- 菅
- 小红花
- 土黄芩
- 骨碎补
- 倒触伞
- 雪山甘草
- 百里香
- 蕨
- 珊瑚草
- 公英叶风毛菊
- 猴接骨草
- 野猪胆
- 鹿蹄草
- 朴树
- 蚕蜕
- 鸭胆
- 鱼鹰骨
- 鼬鼠肉
- 和血丹
- 黄蜀葵
- 荛花根
- 臭梧桐
- 虾蟆皮
- 驴毛
- 密花美登木
- 伽喃香
- 龙眼梳
- 长前胡
- 瑞香
- 苦荞麦
- 蛤蜊肉
- 火焰兰
- 卤碱
- 焮麻
- 大叶矶松
- 铁鞭草
- 苏铁根
- 猪肚子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决明子
- 翅柄蓼
- 亮叶冬青
- 根辣
- 列当
- 可爱花
- 葛上亭长
- 海南三七
- 香叶树
- 大红袍
- 朱唇
- 草威灵
- 刚毛香茶菜
- 岩笋
- 茶花
- 小罗伞
- 僵蚕
- 家独行菜
- 石榕
- 滴滴花
- 红楤木
- 大田基黄
- 牛奶柴
- 广防风
- 白三七根
- 沼地马先蒿
- 山稗子
- 胆木
- 金花草
- 石苁蓉
- 满树星
- 石椒草
- 胆南星
- 山丹花
- 小黑牛
- 桤木枝梢
- 水飞蓟
- 向日葵壳
- 十八症
- 倒生根
- 金冠鳞毛蕨
- 白及
- 单根木叶
- 舞草
- 倒地铃
- 石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