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矶松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矶松
拼音注音
Dà Yè Jī Sōnɡ
别名
补血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白花丹科植物大叶补血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monium gmelinii(Willd.)O.Kuntae[Statice gmelini Willd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大叶补血草,多年生草本,高20-70cm。除花萼外各部全无毛。根粗壮,少分枝。叶期生,莲座状;叶片长圆状倒卵形、长椭圆形至卵形,长5-30cm,宽3-8cm,淡绿色或灰绿色,先端通常钝或圆,基部渐窄成宽的叶柄;茎生叶退化成鳞片状,棕褐色,边缘成白色膜质。花序呈大型伞房状或圆锥状,花轴上部多次分枝;花集合成短而密的小穗,集生于花轴分枝顶,小穗通常2-3花;外苞长1-1.5mm,宽卵形,第1内苞长2-2.5mm;萼筒漏斗形,5房上位,花柱5,柱头丝状。蒴果,倒卵形,黄褐色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盐渍化的荒地上、盐土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新疆北部。
化学成分
根含各种黄酮体杨梅树皮甙(myricetrin),芸香甙(rutin0,杨梅树皮素鼠李葡萄糖甙(myricetin rhamnoglucoside),杨梅树皮素(myricetin),异鼠李素(isorhamnetin),槲皮素(quercetin),杨梅树皮素甲醚(myricetin monomethyl ether),四羟基黄酮(tetrahydroxyflavone)。另含花白素缩合鞣质,其成分中有花色素(cyanidol)、花色素李糖甙(cyanidol rhamnoside),飞燕草素(delphinidol0和伪花色素鼠李糖甙(pseudocyanidol rhamnoside)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散瘀止血。主瘀血崩漏;宫颈癌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伸筋
- 大鲵
- 大叶紫珠
- 夜来香
- 单根木
- 黑汉条
- 车前状垂头菊
- 牛马藤
- 冥楂
- 海螺厣
- 油胡桃
- 苹婆
- 墨七
- 粉绿益母草
- 枕材
- 大避债蛾
- 龙葵
- 鲫鱼脑
- 土百部
- 栗毛球
- 西藏野花椒
- 枸骨根
- 老鼠竻
- 一枝黄花
- 圆叶乌头
- 荚蒾
- 新香草
- 牡荆叶
- 香堇菜
- 绿珊瑚
- 老枪谷叶
- 猫儿黄金菊
- 软水黄连
- 赤地榆
- 羊舌树
- 山铁树叶
- 树五加
- 云南荚蒾根
- 猫儿眼睛
- 罗汉松根皮
- 婆罗门皂荚
- 车桑子叶
- 草果
- 野灯草
- 胡葱
- 白千层
- 鲨鱼皮
- 南蛇竻根
- 木瓜
- 四楞通
- 狗脊贯众
- 大石韦
- 苡芭菊
- 羊肉
- 野芭蕉
- 野厚朴花
- 回心草
- 牛角瓜
- 蜂胶
- 鸡冠苗
- 丽春花
- 木槿根
- 蜂糖罐
- 牛筋刺寄生
- 牡丹三七
- 苜蓿
- 南瓜蒂
- 卷心菜
- 陀罗紫菀
- 棘胸蛙
- 蜜环菌
- 牛黄
- 买麻藤
- 通天蜡烛
- 通花花
- 蓼大青叶
- 黄葛树
- 两面针
- 小麦苗
- 铁树果
- 双色龙胆
- 鱼串草
- 龙利叶花
- 鹿齿
- 粘人花根
- 大将军
- 屈头鸡
- 骆驼蹄瓣
- 风藤草
- 南藤
- 榕树皮
- 红葱
- 西南金刚藤
- 扁蕾
- 竹黄
- 舞草
- 旋复花
- 豺皮
- 了哥王
- 荜澄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