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桑子叶
《中华本草》:车桑子叶
拼音注音
Chē Sānɡ Zǐ Yè
别名
破故纸
英文名
Leaf of Clammy Hopseedbush
出处
出自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无患子科植物车桑子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odonaea viscosa(L.) Jacq.[Ptelea viscosa L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车桑子,灌木或小乔木,高1-3m或更高。小枝扁,有狭翅或棱角,覆有胶状粘液。单叶互生;叶柄短或近无柄;叶片纸质,形状和大小变异很大,线形、线状匙形、线状披针形、倒披针形或长圆形,长5-12cm,宽0.5-4cm,先端短尖、钝或圆,全缘或不明显的浅波状,两面有粘流,无毛,干时光亮。花单怀,雌雄异株朱;花序顶生或在小枝上部腋生,比叶短,密花,主轴和分枝均有棱角;花梗纤细,长2-5mm,有时可达1cm;萼片4,披针形或长椭圆形,长约3mm,先端钝,雄蕊7或8,花丝长不及1mm,花药长2.5mm,内屈,有腺点;子房椭圆形,外面有胶状粘液,2或3室花柱长约6mm,先端2或3深裂。蒴果倒心形或扁球形,2或3翅宽1.8-2.5cm,种皮膜质或纸质,有脉纹。种子每室1或2颗,透镜状,黑色。花期秋末,果期冬末春初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,喜温暖湿润的气候,在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的环境生长良好。一般分布于低海拔地带。对土壤要求不严,以砂质壤土种植为宜。[br]栽培技术,用种子繁殖。选五年生以上的壮龄母株留种,采回后晾干置通风处贮藏。春播,开沟条播,行距30cm,种子粒距5cm,覆土2-3cm,浇水保湿。当苗高35cm左右移栽。按行株距150cm/150cm开穴,每穴栽1株,稍压紧,浇足定根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干旱山坡、旷地或海边的沙土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东南部、南部至西南部。
化学成分
叶含β-谷甾醇、豆甾醇(Stigmasterol)和异鼠李素(Isorhamnetin),还含树脂、鞣质、树胶、生物碱等。树脂中含有车桑子酸(Hautriwaicacid)。种子含油12.04-13.58%。其脂肪酸的含量为亚油酸57.09%,油酸16.44%,棕榈酸11.29%,硬脂酸9.86%,花生酸3.75%,亚麻酸1.57%。此外,该植物还含山奈酚(Kaempferol)、槲皮素、阿拉伯糖、葡萄糖、鼠李糖和绿原酸(Chlorogenicacid)、咖啡酸(Caffeicacid)等。[br]花的挥发油含戊醇(pentanol),β-蒎烯(β-pinene),月桂烯(myrcene),柠檬烯(limonene),γ-松油醇(γ-terpinoeol),牛儿醇(geraniol),α-菠菜甾醇(α-spinasterol),对聚伞花素(P-cymene),香茅醛(citronellal),芳樟醇(linalool),醋酸芳酯(linalyl acetate)。
性味
味微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举一反三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淋证;癃闭;皮肤瘙痒;痈肿疮疖;汤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,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破牛膝
- 狗蹄
- 大横纹
- 屎咕咕
- 麻油
- 腽肭脐
- 秘鲁香胶
- 帽兰
- 尖尾风
- 牛蒡茎叶
- 百里香
- 牛胞衣
- 蝎子七
- 蝈蝈
- 马骝卵
- 千里光
- 九龙藤
- 红榔木
- 红鬼笔
- 蛤蜊粉
- 冰球子
- 鹿仙草
- 蓬莱草
- 化血胆
- 七叶一把伞
- 峨三七
- 铁扫帚
- 桦菌芝
- 猕猴桃藤中汁
- 小草
- 麝香壳
- 火头根
- 龙角
- 蕹菜
- 碗花草
- 车桑仔根
- 麦斛
- 铁蚂蟥
- 香堇菜
- 二裂叶委陵菜
- 牌楼七
- 草地早熟禾
- 芜菁花
- 金盏草根
- 山猫儿
- 板蓝根
- 铁罗伞
- 金钱橘饼
- 秤杆草
- 喜树果
- 四季青
- 木槿子
- 三块瓦
- 浆水
- 荨麻
- 蝶兰
- 炙甘草
- 紫背天葵草
- 酸水草
- 腐巴
- 银柴胡
- 食盐
- 大黄连刺
- 香蕉根
- 密叶天胡荽
- 山莲藕
- 楼梯草
- 鼠妇
- 生姜皮
- 狗宝
- 皂角菌
- 狼杷草
- 原羚角
- 山稗子
- 对叉疔药
- 翠羽草
- 钓鱼竿
- 褐云玛瑙螺
- 马蝗果
- 水蛭
- 角蒿
- 饭包草
- 翅果藤
- 芦荟花
- 蜈蚣萍
- 石斛
- 水苦荬
- 苍白秤钩风
- 十两叶
- 桐油
- 苦参
- 石见穿
- 麻鱼肉
- 方儿茶
- 荠菜子
- 荷包牡丹根
- 长前胡
- 风箱树
- 苜蓿根
- 野靛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