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蜀葵叶
《中华本草》:黄蜀葵叶
拼音注音
Huánɡ Shǔ Kuí Yè
别名
秋葵叶。
英文名
Leaf of Sunset Abelmoschus
出处
出自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 (L.) Medic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belmoschus manihot (L.) Medic.[Hibiscus manihot L.]2.Abelmoschus manihot (L.)Medic.var pungens(Roxb.)Hochr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1.黄蜀葵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疏被长硬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6-18cm,疏被长硬毛;托叶披针形,长l-1.5cm。叶掌状5-9深裂,直径15-30cm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长8-18cm,宽1-6cm,两面疏被长硬毛,边缘具粗钝锯齿。花单生于枝端叶腋;小苞片4-5,卵状披针形,长15-25mm,宽4-5mm,疏被长硬毛;萼佛焰苞状,5裂,近全缘,较长于小苞片,被柔毛,果时脱落;花大,淡黄色,内面基部紫色,直径约12cm;雄蕊柱长1.5-2cm,花药近无柄;柱头紫黑色,匙状盘形。蒴果卵状椭圆形,长4-5cm,直径2.5-3cm,被硬毛。种子多数,肾形,被柔毛组成的条纹多条。花期8-10月。2.本变种与上种的区别为:植株全体密被黄色长刚毛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生于山谷草丛、田边或沟旁灌丛间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及河北、陕西、山东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等地。2.分布于西南及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地。
性味
甘;寒
归经
心;肾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接骨生肌。主热毒疮痈;尿路感染;骨折;烫火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内服:煎汤,10-15g,鲜品可用至30-60g。
复方
①治痈疽: 鲜黄蜀葵叶一握,洗净后和冬蜜共捣烂,敷患处,日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②治烧烫伤: 鲜黄蜀葵叶, 捣敷。 (福州军区《中草药手册》)
各家论述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托疮解毒,排脓生肌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蜀葵叶
拼音注音
Huánɡ Shǔ Kuí Yè
出处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锦葵科植物黄蜀葵的叶片。
性味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,寒,滑,无毒。"
②福州军区《中草药手册》:"甘,滑,微寒。"
功能主治
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托疮解毒,排脓生肌。"
复方
①治痈疽:鲜黄蜀葵叶一握,洗净后和冬蜜共捣烂,敷患处,月换两次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②治烧烫伤:鲜黄蜀葵叶,捣敷。(福州军区《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虎尾轮根
- 蔷薇花
- 掌叶蓼
- 熊尾草
- 毛黐头婆
- 合掌消
- 东风菜
- 大树三台
- 三爪龙
- 异被赤车
- 万年松
- 公鸡头叶
- 圆叶南蛇藤茎
- 仰天钟
- 大人血七
- 木芙蓉叶
- 马刀肉
- 红药子
- 吹风散
- 五蕊寄生
- 盐麸根白皮
- 秋葡萄茎
- 滇西风毛菊
- 红马蹄草
- 将军树
- 玄精石
- 山大黄(波叶大黄)
- 西藏花椒种子
- 榆树
- 丁香
- 鲚鱼
- 合子草
- 鹭肉
- 旱菜
- 豹肉
- 芸薹
- 砂茴香
- 匙叶伽蓝菜
- 刺黄连
- 发痧藤
- 龙骨
- 假茶辣
- 阿里红
- 吕宋果
- 鲎
- 臭李子
- 莲子草
- 水栀
- 曼陀罗叶
- 马蹄荷根
- 碗蕨
- 马兰
- 月季花叶
- 甜茶藤
- 鹩哥舌
- 柿叶
- 黔桂醉魂藤
- 分筋草
- 铁落
- 鸱头
- 白螺蛳壳
- 擘蓝
- 地柏枝
- 紫背天葵草
- 山刺柏
- 母猪半夏
- 水白蜡
- 楤木
- 美丽胡枝子
- 花杜仲藤
- 石龙芮
- 翅茎香青
- 翅卫矛
- 水毛花根
- 油茶
- 臭辣树
- 干蕨鸡
- 胡萝卜
- 大三叶升麻
- 大管
- 桐皮
- 马齿苋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硬皮马勃
- 叶天天花
- 圆叶白杨树
- 扶桑金星蕨
- 穿鞘花
- 苦果
- 四照花
- 水稻清
- 革叶茴芹
- 长白鱼鳞松
- 五爪龙
- 赤沙糖
- 面根藤
- 月光花种子
- 野苋子
- 峨眉蕨贯众
- 白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