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皮草
《中华本草》:一皮草
拼音注音
Yì Pí Cǎo
别名
小肺筋
英文名
All grass of Contorrti Lepisorus, Contorted Lepisorus
出处
出自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pisorus contortus(Christ) Ching[Polypodium contortum Christ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连根茎拔起,去泥沙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10-30cm。根茎横生,密被褐棕色、卵状披针形鳞片,边缘有疏齿。叶近生;有短柄,长1-2cm,以关节着生于根茎上;叶片革质,线状披针形,向两端渐尖,宽5-10mm,干后反卷或卷曲,沿中脉两侧偶有1-2鳞片;叶脉不明显。孢子囊群大,长圆形,背生于中脉和叶边之间,成熟时密接或多少汇合,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400-3600m的山地石上或树干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三萜皂甙。
性味
微寒;微苦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清热解毒。主烫火伤;化脓感染;热涩淋痛;咽喉肿痛;跌打损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峨嵋药植》:浸酒服,治跌打损伤。2.《藏医常用药物的研究》:生肌,解热毒。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,外用能治汤火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一皮草
拼音注音
Yì Pí Cǎo
出处
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为水龙骨科植物扭瓦韦的全草。5~8月连根拔起全草,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不及40厘米。根状茎粗,长而横走,先端密被鳞片;鳞片卵状披针形,渐尖,褐棕色,有齿,网眼密,中心色较深。叶片线形,长15~40厘米,宽约1厘米,不被毛及鳞片,革质,灰绿色。孢子囊群大,卵圆形,幼时矩圆形,斜列,位于中肋及边缘之间,成熟时密接,幼时有盾形鳞片覆盖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处石上或树上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湖北西部及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三萜式皂甙。【性味】性微寒,味微苦。
功能主治
①《峨嵋药植》:"浸酒服,治跌打损伤。"
②《藏医常用药物的研究》:"生肌,解热毒。内服治内伤及外伤有脓,外用能治汤火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.煎汤,9~5钱(鲜品O.5~1两);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连翘
- 野牡丹根
- 纤毛婆婆纳
- 岩白菜
- 红铧头草
- 西伯利亚青兰
- 红皮
- 杏仁防风
- 臭草
- 藤三七
- 海门冬
- 石血
- 大一面锣
- 地骷髅
- 雉脑
- 矩圆石韦
- 千金子
- 红升丹
- 紫背天葵草
- 石吊兰
- 广藤根
- 苹果叶
- 插田泡
- 软骨过山龙
- 毛八角枫
- 黄鳝藤
- 大枣
- 山红稗
- 空心苋
- 三叶委陵菜
- 篱栏网
- 益母草
- 蟾蜍
- 叶底珠
- 大泡通皮
- 万年柏
- 大叶马尾连
- 番石榴
- 琉璃草果实
- 一枝蒿
- 火把花
- 罗汉松实
- 舞草
- 对叉疔药
- 广石豆兰
- 瑞香根
- 粗叶耳草
- 八宝茶
- 三升米
- 黑果小檗
- 红花苗
- 心叶荆芥
- 鸡掌七
- 骡宝
- 山小橘
- 菾菜根
- 飞来鹤
- 豨莶草
- 杉木根
- 南蛇竻苗
- 黍米
- 白苏子油
- 罗裙带
- 刘寄奴
- 细草
- 海燕
- 浮尸草
- 鸡蛋壳
- 大皂角
- 檫树
- 红根草
- 寄居蟹
- 地瓜藤
- 黄蜀葵叶
- 石床
- 小鹭鸶兰
- 细叶大戟
- 南天仙子
- 水马桑枝叶
- 黑花韭
- 小金钱草
- 黄花菜子
- 千层楼
- 小果金花茶叶
- 蜀漆
- 大横纹
- 浮小麦
- 戴星草
- 胡颓子
- 一文钱
- 竹茹
- 厚叶素馨
- 山桐子
- 丁癸草
- 白云瓜皮
- 水底龙
- 羊屎条花
- 牛蹄
- 心叶秋海棠
- 翡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