纤毛婆婆纳
《中华本草》:纤毛婆婆纳
拼音注音
Xiān Máo Pó Pó Nà
英文名
Herb of Longfruit Speedwell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纤毛婆婆的纳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eronica ciliata Fisch.采收和储藏:7-9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纤毛婆婆肉 多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丛生,上升,不分枝,有丙列灰白色细柔毛。叶对生;无柄或下部的叶有极短的柄;叶片卵形到长圆状披针形,长1.5-3cm,宽0.5-2cm,两端急尖,全缘或具锯齿,两面被毛或几无毛。总状花序1-4支,侧生于最上部的叶腋,呈假顶生,短而花密集,花序各部均被柔毛或长硬毛;苞片宽条形,长于花梗;花萼5深裂,裂片条状披针形,长3-6mm,果期稍伸长;花冠蓝色至蓝紫色,长3-4mm,筒部短,内面无毛,4裂,后3裂倒卵形,长宽近相等,前1裂卵形;花丝大部贴于花冠上;雄蕊2,突出;子房上位,被长柔毛,花柱长1-2mm。蒴果卵长,先端钝尖,长6-8mm,遍布长硬毛。种子长圆状卵形,长0.6-0.8mm。花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草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北各地及四川、西藏。
性味
味苦;涩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鲜毒;祛风利湿。主外感发热;肝炎;胆囊炎;风湿热痹;荨麻疹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纤毛婆婆纳
拼音注音
Xiān Máo Pó Pó Nà
别名
八夏噶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纤毛婆婆纳的全草。7~9月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约20厘米,全株被灰白色柔毛。茎直立细而坚挺,多不分枝。叶对生:无柄;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2~4厘米,宽0.5~1厘米,边有锯齿或细圆齿,上面绿色,下面淡紫褐色。花密集,排成顶生头状花序,密被白色长柔毛;花小,辐状,蓝紫色;苞片与萼近等长;萼片4,长圆形;花瓣4,较宽广。蒴果卵状长圆形,被毛,顶端有凹缺,与宿存萼等长或较长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沟、田野。分布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涩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祛风利湿。治肝炎,胆囊炎,风湿痛,荨麻疹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场,1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纤毛婆婆纳
拼音注音
Xiān Máo Pó Pó Nà
来源
玄参科婆婆纳属植物长果婆婆纳Veronica ciliata Fisch.,以全草入药。7~9月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性味
苦、涩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祛风利湿。用于肝炎,胆囊炎,风湿痛,荨麻疹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方荚蒾
- 象皮木
- 乌毛蕨贯众
- 玳瑁
- 苜蓿根
- 轮叶马先蒿
- 野苋子
- 窿缘桉叶
- 白螺蛳壳
- 篦梳剑
- 大叶蛇泡簕
- 水茄冬
- 地锦
- 大石枣
- 黑塔子根
- 网脉橐吾
- 滇南冠唇花
- 花生衣
- 虎膏
- 灯台树果
- 柳根
- 黑塔子叶
- 鬼羽箭
- 虎尾轮
- 大过路黄
- 长柄蕗蕨
- 雁来红
- 厚叶沿阶草
- 杜根藤
- 人参花
- 小山稔
- 海桐皮
- 伽果
- 滇丁香
- 防风花
- 木瓜枝
- 红楠
- 小檗
- 锈毛白枪杆
- 甘西鼠尾
- 罗锅底
- 华鹅耳枥
- 小通草叶
- 接骨树皮
- 海南粗榧
- 密枝问荆
- 大叶酸藤
- 鹿髓
- 异叶米口袋
- 白蓝翠雀花
- 星宿菜
- 川山橙果
- 金金棒
- 草胡椒
- 苘实
- 松树梢
- 佛葵
- 铁杆地柏枝
- 银柴胡
- 水苋菜
- 草乌头
- 桑瘿
- 小肺筋草
- 芦叶
- 麝香
- 高粱乌米
- 牛西西
- 天韭
- 伤寒草
- 鳖脂
- 小叶石楠
- 悬钩根
- 纤毛婆婆纳
- 麻牛膝
- 腊梅
- 黄接骨丹
- 挖耳草根
- 白榄根
- 牛耳草
- 血余炭
- 甘肃棘豆
- 鸦胆子
- 虎皮楠
- 莲子心
- 黄皮血藤
- 华南鳞盖蕨
- 接骨木
- 榜嘎
- 马雹儿
- 毛柄短肠蕨
- 合欢花
- 光叶海桐叶
- 水榕木根
- 绿玉树
- 毛蕊老鹳草
- 行夜
- 照山白
- 细香葱
- 红筷子冠毛
- 缩砂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