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螺厣
《中华本草》:海螺厣
拼音注音
Hǎi Luó Yǎn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骨螺科动物脉红螺和皱红螺等的厣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Rapana uenosa(Valenciennes)[Rapana thomasiana Crosse]2.Rapana bezoar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捕得海螺后,取厣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1.脉红螺,贝壳略近梨形,质坚厚,一般壳高50-120cm,宽45-95mm,大者高可达150mm,宽120mm,螺层约6层,每层宽度增加迅速,颖合线浅。壳顶尖细,光滑。螺旋部较低。体螺层的中上部极膨大,基部渐缩小。壳面粗糙,具有排列整齐蝗螺肋和细的生长线。肩角结节突起,在体螺层上结节成三角形,特别突出,有时呈棘状。于肩角的下方还有3-4条具结节突起的粗肋。壳面黄褐购,具棕褐色斑点。壳口大,长卵形,内面杏红色,有次光。前沟短宽,外唇厚,边缘具有与螺肋相应的缺刻。内唇后方薄,后沟不明显,贴附于体螺层上,前方加厚,向外伸卷,与体螺层前部的螺肋共同形成假脐。厣角质,椭圆形,坚固而厚棕红色,核位于靠外唇的边缘。体柔软,头部前腹面有口,头上有触角1对,各有一黑色小眼。足部宽大,灰黑色。2.皱红螺,贝壳略近梨形,质坚厚,一般壳高77-97mm,宽58-74mm,螺层约7层缝合线浅,在缝合线下方常形成强的皱褐体螺层极膨大,尤其是体螺层的肩角上部具有显着的薄片状褐叠。在肩角下部有2-3条带有片状结节的螺肋,壳表黄褐色,或具红褐色斑点。壳口大,卵圆形。周围白以或查红色。厣角质,红褐色。其他形状近似前种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 1.幼螺多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间;成体多栖息于低潮线以下数米至数十米深的细沙或多泥的海底。能捕食其他软体动物。雌雄异体,产卵期约5-8月,卵产在甲壳质的狭长卵袋中,每一卵袋包含卵子数百至数千个,于水温23-26℃时,3-4星期即可变成面盘幼虫,破袋而出,过一段时间长成幼螺,2年可达性成熟。2.生活于低潮线附近及19-41m深的泥沙质海底。资源分布: 1.我国沿海分布很广,以北方沿海为最多。2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中耳炎;顽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早禾树
- 南鹤虱
- 双肾子
- 挂兰
- 红树皮
- 番荔枝根
- 宝盖草
- 马甲子叶
- 山桂花
- 野牡丹根
- 枪刀药
- 牛舌癀
- 鼍甲
- 海蚯蚓
- 纤枝山柑
- 芭茅果
- 西北莸
- 柚皮
- 蜢臂兰
- 小黄断肠草
- 铜线草
- 香樟果
- 蝴蝶藤
- 大乌金草
- 大避债蛾
- 小麦苗
- 了哥王
- 金老梅花
- 苦草
- 腰子草
- 紫硇砂
- 金雀根
- 五托莲
- 铁苋
- 铁树叶
- 香排草
- 桃根
- 白石脂
- 中华蹄盖蕨
- 蛋不老
- 海螺厣
- 鹰头
- 梧桐白皮
- 石仙桃
- 枇杷花
- 金银花露
- 拦路虎
- 瑞香花
- 黄背草
- 药用小阴地蕨
- 黄囊杓兰
- 花叶秋海棠
- 革叶蓼
- 鳍蓟
- 鹿藿
- 牛心果
- 葶苈
- 红吹风
- 云南荚蒾根
- 蘽根
- 多花八角莲
- 白千层皮
- 野葡萄根
- 油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骆驼黄
- 野大豆藤
- 双籽棕
- 南瓜子
- 铺地黍根
- 腊雪
- 红葱
- 落霜红根
- 川桐皮
- 鸽粪
- 麻柳果
- 赤茯苓
- 罗锅底
- 橘根
- 甘蔗皮
- 白云瓜
- 竹头草
- 露蕊乌头
- 绣球防风
- 白背青荚叶
- 豆梨
- 鸡胆
- 大丁草
- 透明草
- 海燕
- 藿香露
- 石楠
- 穗花蛇菰
- 都拉鸢尾
- 短茎独活
- 肥荚红豆
- 莳萝子
- 黄木耳
- 油茶子
- 淡味当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