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耳大黄叶
《中华本草》:牛耳大黄叶
拼音注音
Niú ěr Dài Huánɡ Yè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mex crispus L.采收和储藏:4~5月采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50-100cm。根肥厚,黄色,有酸味。茎直立,通常不分枝,具浅槽。叶互生;托叶鞘膜质,管状,常破裂;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12-18cm,宽2-4.5cm,先端短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波状皱褶,两面无毛。花多数聚生于叶腋,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,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;花被片6,2轮,宿存;雄蕊6;柱头3,画笔状。瘦果三棱形,有锐棱,长2mm,褐色有光泽。花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沟边湿地,河岸及水甸子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福建、台湾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枯绿色,皱缩。展平后基生叶具长叶柄,叶片薄纸质,披针形至长圆形,长16-22cm,宽1.5-4cm,基部多为楔形;茎生叶较小,叶柄较短,叶片多长披针形;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、截形或楔形,边线波状皱褶,两面无毛;托叶鞘筒状,膜质。气微,味苦、涩。
化学成分
牛耳大黄叶含维生素(vitamin)A[1]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咳。主热结便秘;咳嗽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;或作菜食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牛耳大黄叶
拼音注音
Niú ěr Dài Huánɡ Yè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的叶片。
功能主治
《重庆草药):"清热解毒,利大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作菜食。
复方
治咳嗽无痰,头晕:牛耳大黄叶、水猪毛七、淡竹叶,熬水服三次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雕爪
- 鸡屎白
- 白菖
- 飞蛾藤
- 博落回
- 鬼臼叶
- 鹿头肉
- 茴香
- 锡叶藤
- 鸡肉参
- 青蒜
- 水禾麻
- 马钱子
- 香构
- 鸭嘴花
- 鹿耳翎
- 粉菝葜
- 鼻血草
- 七里明
- 跌打草
- 脉耳草
- 尖子木
- 鱼眼草
- 九牛力
- 鼠尾粟
- 豆叶参
- 八月炸
- 酸模叶
- 巴豆油
- 白脂麻
- 马绊草
- 鲨鱼肝
- 麦麸草
- 贝母兰
- 独花兰
- 狗哇花
- 路郎鸡
- 鹅脚板
- 厚壳树
- 海南蒟
- 鱼胆草
- 斑杖
- 乌榄仁
- 阿魏侧耳
- 须叶藤
- 蛇退步
- 割舌罗
- 牛金子
- 海虾壳
- 木瓜枝
- 谷皮藤
- 文蛤肉
- 防风
- 土藁本
- 蝮蛇胆
- 紫雪花
- 昏鸡头
- 钝叶草
- 白猪栗
- 酸角
- 柯榔木
- 芦竹根
- 南瓜叶
- 砂仁壳
- 盾叶莓
- 矮卫矛
- 香柏
- 粉萆薢
- 黎罗根
- 肥皂核
- 鳑魮鱼
- 柏子仁
- 榧根皮
- 青箭
- 麻雀脑
- 水蓼
- 骨节草
- 苦楝叶
- 蒲草根
- 鸡冠子
- 苦楝子
- 钉耙七
- 鲫鱼藤
- 虾筏草
- 锯鲨翅
- 夏腊梅
- 鲥鱼鳞
- 金鱼草
- 蛇葡萄
- 雨久花
- 苦豆根
- 桑皮汁
- 虎骨胶
- 芸香
- 黄槿
- 马交儿
- 土砂仁
- 辟汗草
- 揉白叶
- 败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