钝叶草
《中华本草》:钝叶草
拼音注音
Dùn Yè Cǎo
别名
薏米草、鸭口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Helfer Stenotaphrum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钝叶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enotaphrum helferi Munro ex Hock. F.采收和储藏:林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钝叶草,多年生草本。秆下部匍伏,于节处生根向上抽出高10-40cm的直立花枝。叶鞘松驰,通常长于节间,压扁面于背部具脊,常仅包节间下部,平滑无毛;叶舌极短,先端具白色短纤毛;叶片带状,长5-17cm,宽5-11mm,先端微钝,具短尖头,基部截平或近圆形,两面无毛,边缘粗糙。花序轴扁平呈叶状,具翼长10-15cm,宽3-5mm,边缘微粗糙;穗状花序嵌生于主轴的凹穴内,长7-18mm,小穗轴三棱形,边缘微粗糙,先端延生于顶生小穗之上而成一小尖头;小穗互生,卵状披针形,长4-4.5mm,含2小花,而仅第2小花结实;颖先端尖,脉间有小横脉,第1颖广卵形,长为小穗的1/2-2/3,具(3-)5-7脉,第2颖与小穗等长,具9-11脉;第1小花雄性;第1外稃与小穗等长,具7脉,内稃厚膜质,略短于外稃,具2脉,第2外稃革质,有被微毛的小尖头,边缘包卷内稃。花、果期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约1100m以下的湿润草地、林缘或疏林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胃;肝经
功能主治
益气;催产。主胃下垂;子宫脱垂;习惯性流产;难产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民间用于鱼骨鲠喉,煎水冲龙衣(煅后研末服),并用于难产或胎盘滞留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青蒿囊虫
- 桑椹
- 川桂
- 核桃仁
- 蝇子草
- 罗布麻叶
- 蜣螂
- 声色草
- 牡鼠粪
- 宽叶紫萁苗
- 大叶千里光
- 茴香根
- 球花党参
- 黄花仔
- 向日葵
- 斩龙草
- 杜仲藤
- 粗叶悬钩子
- 豹子眼睛花
- 小叶双眼龙
- 观音莲
- 猪血
- 小叶小羽藓
- 峨眉蕨贯众
- 榼藤子
- 圆果冷清草
- 蒲儿根
- 黄花香
- 金线包
- 蛤蟆草
- 红毒茴
- 霞天曲
- 地蜂子
- 芫花
- 七叶一把伞
- 槭叶草
- 肥肉草
- 大树甘草
- 鳜鱼
- 鳝鱼骨
- 向日葵子
- 雪参
- 刺齿凤尾蕨
- 高原点地梅
- 羚羊肉
- 寒莓叶
- 紫背金盘草
- 枫寄生
- 湖广草
- 柠檬皮
- 竹柏
- 华中瘤足蕨
- 高原鸢尾子
- 红毛对筋草
- 红毛悬钩子
- 芒小米草
- 蜈蚣兰
- 尖顶羊肚菜
- 荚果蕨贯众
- 显脉香茶菜
- 鹅掌上黄皮
- 网脉山龙眼
- 黄花獐牙菜
- 红直獐牙菜
- 红花山牵牛
- 广西过路黄
- 麦瓶草种子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短腺小米草
- 叶下珠
- 贵州獐牙菜
- 岩丸子
- 岩乌头
- 蒿枝七
- 叶下花
- 岩谷伞
- 优若藜
- 岩扫把
- 岩五加
- 圆柏叶
- 原蚕蛾
- 岩豆根
- 元宝槭
- 夜关门
- 原蚕子
- 岩梭花
- 岩胡椒
- 岩筋菜
- 岩枣树
- 夜明砂
- 岩白菜
- 岩蜈蚣
- 咬人狗
- 萱草根
- 银边翠
- 岩春草
- 三升米
- 夜香牛
- 岩节连
- 岩菖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