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樟
《*辞典》:香樟
拼音注音
Xiānɡ Zhānɡ
别名
樟木树
出处
《红河中草药》
来源
为樟科植物黄樟的根或茎。全年可采,洗净,切片,阴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25米。小枝具棱。叶互生,革质;叶形变异甚大,常为椭圆状卵形或矩圆状卵形,长6~12厘米,宽3~6厘米,具羽状脉,侧脉6~8对,脉腋有腺点。圆锥花序或聚伞花序;花小,绿白色;花被片6,卵形,内面被短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,第三轮雄蕊花药外向瓣裂。果实球形,黑色,直径6~8毫米;果托倒圆锥状,红色,有纵条纹。
本植物的叶(香樟叶)、果实(香樟果)均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树干和树根含挥发油2~4%,油中主要成分为黄樟醚,含量达60~95%,其次为β-蒎烯、水芹烯、丁香油酚和桂皮醛等。
性味
微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温中散寒,消食化滞。治胃肠炎,胃寒腹痛,消化不良,百日咳,痢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复方
治百日咳,痢疾:香樟干皮一钱,山茨菇五分,红糖二钱,水煎服。
备注
本品还可治风湿性关节炎,疟疾,跌打损伤等症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细枝柃
- 冬青皮
- 细香葱
- 黑根药
- 肉豆蔻衣
- 东风螺壳
- 秃叶红豆树
- 胖血藤
- 血叶兰
- 风花菜
- 炮掌果
- 血沟丹
- 少花柏拉木
- 丁榔皮
- 罗勒根
- 多头风轮菜
- 丝瓜络
- 零陵香
- 麝香壳
- 红土子
- 黄葛树
- 赪桐
- 衣鱼
- 东北红豆杉
- 小丁香
- 鸡肚肠草
- 绿萼梅
- 风藤草
- 蕉芋
- 广豆根
- 香樟叶
- 脱力草
- 夏天无
- 散血芹
- 瓶尔小草
- 单叶铁线莲
- 片鸡尾草
- 牛膝
- 竹叶防风
- 铧头草
- 四叶细辛
- 算盘子叶
- 文冠果
- 百合子
- 越橘
- 血党
- 乌榄核
- 过江龙
- 蚌花
- 香榧草
- 铜棒锤
- 黄鳝藤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野竹兰
- 竹林消
- 草灵脂
- 合掌消
- 蟋蟀
- 蛇王藤
- 萹蓄
- 野冬菊
- 翻白叶
- 绵萆薢
- 桑螵蛸
- 锅铲叶
- 枸骨子
- 南牡蒿
- 毛葡萄
- 过墙风
- 翅果唐松草
- 地笋
- 硼砂
- 石彭子
- 龟胶
- 牛胞衣
- 鹿仙草
- 驱虫斑鸠菊
- 荩草
- 狼油
- 管仲
- 地筋
- 朝天罐
- 水枇杷
- 风寒草
- 木槿根
- 石韦
- 冰球子
- 香石藤果
- 山羊肝
- 尖叶铁扫帚
- 酸水草
- 黄颡鱼涎
- 山莴苣
- 红葵
- 仙鹤草
- 羊屎条根
- 桦菌芝
- 蛤蟆草
- 芦子
- 华萝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