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象鼻虫
《中华本草》:竹象鼻虫
拼音注音
Zhú Xiànɡ Bí Chónɡ
别名
竹象
英文名
Weevil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象虫科动物竹象鼻虫的全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yrtotra chelus longimanus (Fabr)采收和储藏:夏季捕捉,用沸水烫死,晒干。
原形态
竹象鼻虫,形体纺锤形,红棕色,有光泽。头、触角及口吻黑色,吻长,方形棍状,末端较大、分成两个叉状叶。虫体的胸部腹面均为黑色,有光泽,前胸钏状,中部报缘有一大块近似长方形的黑斑,两侧后下缘亦各有一大块黑斑。翅短,不盖过腹部末端;鞘翅茎角亦有一大的黑斑;每个鞘翅都有9条纵走平行的凹的纵纹,腹部末端裸露出翅鞘之外。雌虫腹部末端较钝,喙之背面有瘤状颗粒突起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竽竹林中。成虫5月底出现,6-8月日子盛,在土室内越冬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辛;苦;温
归经
肝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湿;止痹痛。主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浸酒,3-5个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祛风湿,止痹痛的功能。主治风寒腰腿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迎红杜鹃
- 大草乌
- 蚕茧
- 短柄南蛇藤果
- 白兰花叶
- 鳗鲡鱼
- 熊尾草
- 沙枣树皮
- 石头菜
- 水底龙
- 山皮条
- 金雀儿
- 黄花鼠尾草
- 见血清
- 橘络
- 都咸子
- 谷皮藤
- 蟾蜍
- 棣棠花
- 栾华
- 火棘
- 杠香藤
- 狗狗秧
- 跌打草
- 灵砂
- 芝麻菜
- 盐酸树
- 白草根
- 海虾
- 大叶子
- 干檀香叶
- 岗柃
- 大雪上一枝蒿
- 天韭
- 雪里见
- 短小蛇根草
- 榆拟层孔菌
- 浙贝母
- 无患子
- 枣树皮
- 大茶根
- 小罗伞
- 地柏
- 碗花草
- 公鱼
- 柳白皮
- 野木鱼
- 团叶鳞始蕨
- 挖耳草根
- 野冬青果
- 凤眼草
- 木瓜枝
- 水苦荬果实
- 水翁叶
- 芦茎
- 刺瓜
- 牛耳草
- 杉叶藻
- 半边莲
- 玫瑰茄
- 红毛五加皮
- 大香附子
- 麻糖风
- 梅叶
- 南酸枣
- 锦地罗
- 黄草花
- 荠薴
- 臭常山
- 八角枫花
- 滨海前胡
- 云南鸡矢藤
- 百舌鸟
- 鸭胆
- 一把伞
- 续断
- 鸭跖花
- 金背枇杷
- 阔叶箬竹
- 竹象鼻虫
- 鲫鱼藤
- 黄花紫丹参
- 蒲州豉
- 莲蓬草
- 老鹤草
- 油桐叶
- 油茶
- 漏篮子
- 红杉
- 白苞筋骨草
- 羊蹄草
- 大独脚金
- 假蒟根
- 大九股牛
- 点地梅
- 山蚂蝗
- 柔毛水杨梅
- 小金钱草
- 血人参
- 芦竹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