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人参
《*辞典》:血人参
拼音注音
Xuè Rén Shēn
出处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绿叶胡枝子的根。全年可采。采挖后,去掉粗皮鲜用或晒干用。
原形态
绿叶胡枝子,又名:木本胡枝子、白氏胡枝子、山附子、三叶青、三头草、金腰带、三叶枝、山乌豆、知天文、蜞药、豆荚、女金丹、土附子、粘衣草。
落叶灌木,高1~2米。3出复叶,小叶长卵形或椭圆形,长1.8~7厘米,宽1~4厘米,先端急尖,黄绿色,上面光滑,有白毛,下面有浅棕色毛,尤以中脉附近为多。总状花序,腋生;小苞片2,在花萼之下;萼片披针形,5裂,具密毛;花冠蝶形,长8毫米,黄色,翼瓣和旗瓣的基部常为紫色,旗瓣较龙骨瓣为短;雄蕊10,两体;子房上位,花柱内弯,柱头小,顶生。荚果长倒卵形,有网状脉,下部及柄具绒毛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月。
本植物的茎皮(木本胡枝子皮)、叶(木本胡枝子叶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丛林或路旁杂草中。分布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贵州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、甘肃等地。产于贵州、福建等地。
形状
根头部形大而不规则,表面粗糙;下部较细长,表面有细微的纵皱纹;全体均有皮孔,外皮呈灰棕色,去皮后内显灰紫色。质坚硬,断面淡黄色,纤维性,稍有香气。
性味
辛微苦,温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苦辛,温。"
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涩微苦,平,无毒(煮熟后味香甜)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肺、脾二经。"
功能主治
解表,化痰,利湿,活血。治伤风发热、头痛、咳嗽,淋浊,妇女血瘀腹痛,血崩,痈疽,丹毒。
①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活血,行气,除湿,解毒。"
②《闽东本萆》:"达表宣热,化痰止嗽。治伤风咳嗽,恶寒发热,头身疼痛,小儿惊风,蛔虫腹痛,妇人瘀血腹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小儿痰哮:血人参干根一两。水煎一杯,冲蜂蜜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②治肺痈:鲜血人参、苦锦各二两。焙焦,研末,拌猪肝服。(《闽东本草》)
③治红淋白浊:血人参二两,牛耳大黄五钱,牛膝五钱。煎水后,以鲫鱼四两,割开不洗,用姜二钱,葱一钱,醋四、五钱。煎汤服。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
④治全身发黄,四肢无力:血人参三两,豆腐半斤,炖服。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朴树
- 红丝线
- 向天蜈蚣
- 炙甘草
- 锅铲叶
- 路路通
- 黑参
- 台湾榕
- 水底龙
- 硼砂
- 灯笼婆婆纳
- 节节草
- 黄根
- 望月砂
- 镰萼虾脊兰
- 大香附子
- 落叶梅
- 蝙蝠
- 锦地罗
- 露兜竻蔃
- 衣鱼
- 赛莨菪
- 下田菊
- 铜钱细辛
- 小叶买麻藤
- 苦瓜根
- 树韭菜
- 木槿叶
- 劲直蒿
- 野茉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地杨梅
- 绿玉树
- 羊七莲
- 炮仗筒
- 鹅臎
- 黄瓜藤
- 山佩兰
- 碧桃干
- 小棕皮头
- 榆树
- 漆树皮
- 小黄连刺
- 蜂窝草
- 石上柏
- 矮脚苦蒿
- 黑塔子根
- 吊山桃
- 地精草
- 疏叶香根芹
- 辣辣菜
- 水梨藤
- 烟管蓟
- 桂花
- 十萼茄
- 黄葵
- 鸢翅骨
- 人参条
- 鼠标蛇
- 兰花叶
- 重楼
- 六月寒
- 佛肚花
- 石蝉草
- 杜鹃
- 白茅针
- 大叶青木香
- 维特他
- 温大青
- 木蜡树根
- 老鼠竻
- 柴桂
- 野灯草
- 腊梅
- 何首乌
- 地乌
- 刺蓬花
- 虫牙药
- 水皂角子
- 南酸枣
- 大一枝箭
- 柳叶亚菊蒿
- 白刺花
- 红筷子冠毛
- 文冠果
- 绿茎槲寄生
- 柯蒲木
- 花姬蛙
- 豪猪肉
- 三楞筋骨草
- 白药子
- 杯苋
- 蓝花子
- 四季素馨花
- 蜗牛
- 华鹅耳枥
- 山荆子
- 香槁树
- 小蓟
- 酸藤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