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茎槲寄生
《中华本草》:绿茎槲寄生
拼音注音
Lǜ Jīnɡ Hú Jì Shēnɡ
出处
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寄生科植物绿茎槲寄生的带叶茎枝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scum nudum Danse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扎成束,晾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0.3-0.5m。茎圆柱形,绿色或黄绿色。二歧或三歧分枝,枝的节间长4-8cm,粗2-5mm,干后具皱纹。叶退化呈鳞片状,长0.5-1mm。雌雄异株;雌、雄花序均聚伞式穗状,顶生或腋生于茎叉状分枝处,总花梗长2-5mm,通常具花3-5朵,顶生的花具2枚苞片,交叉对生的花各具1枚苞片;苞片三角形,长1mm,具短缘毛或全缘;雄花花蕾时卵球形,长约3mm,黄色,萼片4枚,卵状三角形,花药椭圆形,长约1.5mm;雌花花蕾时长卵球形,长2-2.5mm;花托卵球形,萼片4枚,三角形,长约0.5mm,柱头乳头状。浆果卵球形,长5-6mm,直径4mm,黄绿色,果皮平滑。花期12月至翌年3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150-3800m的山地阔叶林中,寄生于杨属、柳属、榛属或化香树、滇青冈、桦树、梨树、桃树等植物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枝圆柱形,2-3叉状分枝,长30-50cm,直径1.5-5mm,节部膨大,小枝节间长4-8cm,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,光滑无毛,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。叶退化呈鳞片状。质柔韧,不易折断,断面不平坦,纤维性,皮部黄色,较薄,木部色较浅,占茎断面的大部分,髓部不明显。偶可见果实,果实近卵球形,长约6mm,直径约4mm,黄色,较平滑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辛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安胎;降压。主风湿痹痛;胎动不安;高血压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~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主治风湿痛、安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盖草
- 黄背草苗
- 金环蛇
- 荆芥
- 金线草根
- 破布叶
- 冰糖
- 茸草
- 苣荬菜花
- 白背青荚叶
- 鸡爪花
- 倒地铃
- 石刁柏
- 红毛毡
- 地涩涩
- 漆大姑根
- 索骨丹
- 甜瓜花
- 螃蟹七
- 樟木钻
- 毒鱼藤
- 大毛红花
- 柯蒲木
- 黄柏
- 鳢鱼
- 吴茱萸
- 糙叶树
- 黄裙竹荪
- 桂花枝
- 滇山茶
- 朱兰
- 小礼花种子
- 闹羊花
- 菊三七
- 隔山香
- 龙爪菜
- 甘土
- 中华里白
- 剑皮树菌
- 黄葵
- 山白龙
- 三翅铁角蕨
- 雉
- 鲟鱼
- 洋金花
- 小叶买麻藤
- 还亮草
- 无名木皮
- 竹节海棠
- 铜牛皮
- 鸢根
- 山一笼鸡
- 小叶眼树莲
- 石芥菜
- 芦花
- 红背叶
- 蜂糖罐
- 豆瓣绿
- 杨梅核仁
- 川桂皮
- 台湾牛奶菜
- 猩猩木
- 戟叶瓦韦
- 龙牙草根
- 刺楸
- 鸡嗉子根
- 金挖耳根
- 金耳环
- 黄龙藤
- 鸡蹼
- 蕨萁
- 冷饭果
- 蚕茧草
- 雪茶
- 金腰
- 绿结鸡骨
- 出山虎
- 可爱花
- 绿茎槲寄生
- 鹿茸
- 穿破石
- 黄桷叶
- 钓鱼竿
- 黑腺珍珠菜
- 木瓜
- 寒莓叶
- 樗叶花椒
- 罗布麻
- 赤车使者根
- 薜荔根
- 吊罗果
- 黄龙藤叶
- 白车轴草
- 老虎耳根
- 丝棉木
- 杏仁
- 红叶树子
- 山稔叶
- 细叶刺针草
- 川谷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