鼠标蛇
《中华本草》:鼠标蛇
拼音注音
Huá Shǔ Shé
别名
草锦蛇、黄闺蛇、水律蛇、水南蛇、长标蛇
英文名
Snake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鼠标蛇除去内脏的全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yasmucosus(Linnaeus)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捉,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,擦净血迹,鲜用或烘干。
原形态
鼠标蛇,全长右达2m以上。背面黄褐色,体后部有不规则的黑色横斑;头部黑褐色;腹面黄白色。颊鳞3,上唇鳞8,眼前鳞2,眼后鳞2;前颞鳞2,后颞鳞2(3)。体鳞颈部18-21行,体中部15-17行,肛前14行。背中央的鳞起棱,体后起棱者增至4-6行。腹鳞190-201;尾璨来雄性105-1416,雌性66-170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山区及平原;性粗暴。以蟾蜍、蛙类、蜥蜴、鸟类、鼠类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呈圆盘形。务径20-60mm,头居中椭圆形,黑褐色,吻钝圆不上翘,背部灰褐色,杂斑。尾细长,渐细。背部鳞片黄褐色,类椭圆形,长6.5-7mm,宽3.5-4.5mm,上半部边缘整齐,先端有2个端窝,类圆形,下半部边缘不整齐;蛇体背中线处的鳞片具棱脊,多数不具棱脊;鲜片表面光滑,平展,半透明。气腥,味咸。[br]显微鉴别,粉末特征:浅黄色或黄白色。①角质鳞片破碎状,浅黄色,上面布有黄褐色斑点,尚有由黄褐色斑点聚集而成的圆斑及同向交错排列的条纹,条纹同向,密度为63条/mm。电镜下观察:呈纵条纹饰,排列紧密,有2-3个条纹一端相连且凹 陷,形似棱形痕方向相同。②骨碎片近无色,呈不规则碎块状,骨板纹理不甚明显,骨陷大而多,骨小管粗而明显。③肌纤维较多,无色或淡黄色,柱状或片状,有细密横纹。④表皮碎片黄棕色,表面观细胞界取不清,密布色素颗粒。
化学成分
鼠标蛇含有具有降压作用的甲状旁腺提取物,胆囊中含有丰富的钙、镁、锌、铜和铁,其中钙为最主要成分,镁次之。
性味
味甘;咸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;舒筋通络。主风湿痹证;肢体麻木;瘫痪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应用同灰鼠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田唇乌蝇翼
- 西藏酸模
- 竹节七
- 老虎须
- 水皂角
- 对叶榕
- 马铃薯
- 黄梢蛇
- 大乌泡
- 蜻蜓兰
- 水香柴
- 苏铁蕨
- 紫菜
- 紫金沙
- 大发汗
- 蔓斑鸠菊
- 臭油果
- 火秧竻
- 黄筒花
- 南枳椇
- 华萝藦
- 蛤仔壳
- 茴香根
- 黄龙须
- 棕榈花
- 花姬蛙
- 洋葱
- 赤雹
- 水玉簪
- 公鸡头叶
- 石韦
- 油炸木
- 金槐
- 鹿靥
- 狗仔花
- 小毛蓼
- 圆叶乌桕
- 狼喉靥
- 蛇接骨
- 海蟹壳
- 麻妹条叶
- 枸橘核
- 青海防风
- 旱田草
- 白桦皮
- 石蔓藤
- 蛇退
- 狗尾草子
- 松蕈
- 射尿(虫另)
- 对节叶
- 牦牛角
- 刺蓼
- 升登
- 苦苣苔
- 鸭儿芹果
- 亮叶冬青根
- 白背小报春
- 圆叶茅膏菜
- 水虾子草
- 山萩
- 大三叶升麻
- 窝儿七
- 棕榈叶
- 丁香枝
- 莱菔叶
- 大花剪秋罗
- 豆梨
- 白郎花
- 荞麦七
- 粟糠
- 粤万年青
- 君迁子
- 建兰花
- 血人参
- 木奶果
- 姜石
- 软蒺藜
- 黄花香
- 青蒿
- 五蕊寄生
- 秦艽
- 蛇见怕
- 香蕉弄蝶
- 大细辛
- 柠檬
- 黑汉条
- 豌豆七
- 黄藁本
- 茜草茎
- 楮茎
- 短柄南蛇藤根
- 鲨鱼油
- 小叶鹅掌柴
- 锦地罗
- 竹节人参叶
- 水鳖蕨
- 断板龟
- 胡杨
- 香苏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