鳝鱼头
《中华本草》:鳝鱼头
拼音注音
Shàn Yú Tóu
英文名
Finless eel head, Ricefield eel head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合鳃科动物黄鳝的头部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nopterus albus (Zuiew)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,捕后,割取头部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黄鳝,体细长,呈蛇形,向后渐侧扁,尾部尖细。头圆,吻端尖,唇颇发达,下唇尤其肥厚。上下颌及腭骨上部有细齿。眼小,为一薄腊所覆盖。两处鼻孔在腹陪合为一,呈“V”字形。体无鳞。无胸腹鳍,背、臀鳍退化仅留低皮褶,无软刺,都与尾鳍相联合。体色微黄或橙黄,全体满布黑色小点,腹部灰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为底层生活的鱼类,喜栖息于河道、湖泊、沟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转现象。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,捕食各种小动物。资源分布:除西北地区及东北北部外,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健脾益胃;解毒杀虫。主消化不良;痢疾;消渴;痞积;脱肛;小肠痈;百虫入耳
用法用量
内服:焙干研粉,黄酒冲服,每次5g,每日3次。外用:适量,焙干研末,绵裹塞耳。
复方
治小肠痈:鳝鱼头、蛇头、地龙头。烧灰酒服有效,(《集成方》)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头骨烧之,上痢。干鳝头主消渴,食不消;去冷气,除痞症。2.《纲目》:百虫入耳,烧,研,绵裹塞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鳝鱼头
拼音注音
Shàn Yú Tóu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鳝科动物黄鳝的头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别录》:"头骨烧之,止痢。""干蟮头主消渴,食不消;去冷气,除痞症。"
②《纲目》:"百虫入耳,烧,研,绵裹塞之。"
复方
治小肠痈:鳝鱼头、蛇头、地龙头。烧灰酒服有效。(《集成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凤尾参
- 九节风
- 糯稻根须
- 红花栝楼
- 莎草
- 水毛花根
- 苔水花
- 老婆子针线
- 满天星
- 山乌桕根
- 雉
- 戟叶石苇
- 地灵根
- 虎牙
- 栘依
- 小白薇
- 芍药花
- 大理菊
- 小黑药
- 泥鳅滑液
- 天麻子
- 刺李
- 苦丁
- 粉瘤菌
- 麻雀肉
- 鼠矢枣
- 冬瓜
- 香根芹根
- 鳡鱼
- 吊竹梅
- 饺剪藤
- 蓝实
- 光板猫叶草
- 鸟不企叶
- 白桂木根
- 楸树
- 香油罐
- 蔷薇花
- 乌鱼蛋
- 猫肝
- 丁公藤
- 风车藤
- 鸭胆
- 海柳
- 鲦鱼
- 鼠舌草
- 胡麻花
- 紫红鞭
- 黄颔蛇骨
- 野马肉
- 水蓼
- 风轮菜
- 露兜竻蔃
- 华东瘤足蕨
- 鷃
- 鸭脚蓼
- 蜀葵子
- 七叶薯
- 八角莲
- 绣线菊根
- 朝鲜崖柏仁
- 紫楠根
- 野猪脂
- 番石榴树皮
- 白附子
- 臭黄荆根
- 绵参
- 长春花
- 桑柴灰
- 大块瓦
- 狗乳汁
- 地柏枝
- 红葱
- 柳叶亚菊蒿
- 野席草根
- 水松皮
- 树刁
- 甜远志
- 罗望子叶黄檀
- 痢止蒿
- 干旱毛蕨
- 狼把草
- 地钱
- 蓝叶棵
- 高原点地梅
- 鹳肉
- 茯神木
- 列当
- 万年蒿
- 对虾壳
- 牛耳散血草
- 粘毛黄花菍
- 粉叶地锦
- 翻白柴
- 短蕊万寿竹
- 钱针万线草
- 藜茎
- 大麦秸
- 鮹鱼
- 仙人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