萍蓬草子
《中华本草》:萍蓬草子
拼音注音
Pínɡ Pénɡ Cǎo Zǐ
别名
水粟包、水粟子、萍蓬子。
英文名
Seed of Dwarf Cowlily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睡莲科植物萍蓬草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uphar pumilum(Hoffm.)DC.采收和储藏:秋季果熟时采收。
原形态
萍蓬草 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肥大,横卧。直径2-3cm,叶漂浮,纸质;阔卵状,长6-17cm,宽6-12cm,先端圆钝,基部弯缺呈深心状,上面光亮,绿色,下面紫红色,密生柔毛,侧脉羽状;叶柄长20-50cm;有柔毛。花梗长40-50cm;花单生梗端,漂浮水面,直径3-4cm;萼片5,黄色,革质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1-2cm;花瓣小窄楔形,长5-7mm,先端微凹,背面有蜜腺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,柱头盘状,通常具8-10辐射状浅,淡黄色,或带红色。浆果卵形,长约3cm,基部狭窄,具宿存萼片和柱头;种子多数矩圆形,长5mm,褐色,革质,假种皮肉质。花期5-7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池沼、河湖浅水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同属植物日本萍蓬草 Nuphar japonica ,又名川骨,含脱氧萍蓬草素(碱)(Desoxynupharidin),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。
性味
甘;性平
归经
脾;胃;肾经
功能主治
健脾胃;活血调经。主脾虚食少;月经不调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萍蓬草子
拼音注音
Pínɡ Pénɡ Cǎo Zǐ
别名
水粟包(《纲目》),萍蓬子(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睡莲科檀物萍蓬草的种子。秋季果热时采收。
原形态
萍蓬草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水粟(《纲目》),萍蓬莲、黄金莲、水面一盏灯、水萍蓬、矮萍蓬。
多年生水生草本。根茎肥大,横卧。叶漂浮,阔卵状,长6~17厘米,宽6~12厘米,基部深心形,上面亮绿色,下面紫红色,密生细毛,侧脉羽状;叶柄有细毛;生于水中的叶,质略柔薄。花单生于花梗顶端,漂浮水面,直径3~4厘米;萼片5,革质,大而色黄,椭圆状卵形;花瓣小,多数,楔状矩圆形,顶端截形或微凹,背面有蜜腺;雄蕊多数;子房上位,柱头盘状,有8~10个辐射状浅裂。浆果卵形,基部窄狭;具宿存萼片和柱头。种子多数,粟米状,革质,假种皮肉质。花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池沼、河流等浅水中。分布华东、华南、西南、东北等地。
药理作用
同属植物日本萍蓬草,又名川骨,含脱氧萍蓬草素(碱),有麻痹呼吸中枢的作用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涩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纲目》:"助脾厚肠。"
②苏医《中草药手册》:"滋养强壮,健胃,调经。治体虚衰弱,消化不良,月经不调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豪猪肉
- 血人参
- 观音竹
- 朴树
- 红丝线
- 向天蜈蚣
- 炙甘草
- 锅铲叶
- 路路通
- 黑参
- 台湾榕
- 水底龙
- 硼砂
- 灯笼婆婆纳
- 节节草
- 黄根
- 望月砂
- 镰萼虾脊兰
- 大香附子
- 落叶梅
- 蝙蝠
- 锦地罗
- 露兜竻蔃
- 衣鱼
- 赛莨菪
- 下田菊
- 铜钱细辛
- 小叶买麻藤
- 苦瓜根
- 树韭菜
- 木槿叶
- 劲直蒿
- 野茉莉
- 木本胡枝子叶
- 地杨梅
- 绿玉树
- 羊七莲
- 炮仗筒
- 鹅臎
- 黄瓜藤
- 山佩兰
- 碧桃干
- 小棕皮头
- 榆树
- 漆树皮
- 小黄连刺
- 蜂窝草
- 石上柏
- 矮脚苦蒿
- 黑塔子根
- 吊山桃
- 地精草
- 疏叶香根芹
- 辣辣菜
- 水梨藤
- 烟管蓟
- 桂花
- 十萼茄
- 黄葵
- 鸢翅骨
- 人参条
- 鼠标蛇
- 兰花叶
- 重楼
- 六月寒
- 佛肚花
- 石蝉草
- 杜鹃
- 白茅针
- 大叶青木香
- 维特他
- 温大青
- 木蜡树根
- 老鼠竻
- 柴桂
- 野灯草
- 腊梅
- 何首乌
- 地乌
- 刺蓬花
- 虫牙药
- 水皂角子
- 南酸枣
- 大一枝箭
- 柳叶亚菊蒿
- 白刺花
- 红筷子冠毛
- 文冠果
- 绿茎槲寄生
- 柯蒲木
- 花姬蛙
- 三楞筋骨草
- 白药子
- 杯苋
- 蓝花子
- 四季素馨花
- 蜗牛
- 华鹅耳枥
- 山荆子
- 香槁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