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花
《*辞典》:桂花
拼音注音
Guì Huā
别名
木犀花(《纲目》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木犀的花。9~10月开花时采收,阴干,拣去杂质,密闭贮藏,防止走失香气及受潮发霉。
原形态
木犀(《纲目》),又名:九里香、岩桂(《墨庄漫录》),桂(《花镜》)。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7米,树皮灰白色。叶对生,革质,椭圆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3~8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有锐细锯齿,叶脉6~8对,向下面突出;叶柄短。花簇生于叶腋,雌雄异株,具细弱花梗;花萼4裂,裂片齿状;花冠4裂,分裂达于基部,裂片长椭圆形,白色或黄色,芳香;雄花具雄蕊2,隐藏于花冠内;雌花有雌蕊1,花柱圆柱形,柱头头状,子房2室。核果长椭圆形,含种子1枚。花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花含芳香物质,如γ-癸酸内酯、α-紫罗兰酮、β-紫罗兰酮、反-芳樟醇氧化物、顺-芳樟醇氧化物、芳樟醇、壬醛以及β-水芹烯、橙花醇、牻牛儿醇、二氢-β-紫罗兰酮。
花蜡含碳氢化合物、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、棕榈酸、硬脂酸。
性味
辛,温。
①《纲目》:"辛,温,无毒。"
②《本草汇言》:"味辛甘苦,气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化痰,散瘀。治痰饮嘲咳,肠风血痢,疝瘕,牙痛,口臭。
①《本草汇言》:"散冷气,消瘀血,止肠风血痢。凡患阴寒冷气,瘕疝奔豚,腹内一切冷病,蒸热布裹熨之。"
②《国药的药理学》:"治口臭及视觉不明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治痰饮喘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钱;或泡茶、浸酒。外用:煎水含漱,或蒸热外熨。
复方
生津,辟臭,化痰,治风虫牙痛:木厚花、百药煎、孩儿茶。作膏饼噙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桂花
拼音注音
Guì Huā
别名
银桂、木犀、九里香
来源
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.,以花、果实及根入药。秋季采花;冬季采果;四季采根,分别晒干。
性味
花:辛,温。
果:辛、甘,温。
根:甘、微涩,平。
功能主治
花:散寒破结,化痰止咳。用于牙痛,咳喘痰多,经闭腹痛。
果:暖胃,平肝,散寒。用于虚寒胃痛。
根:祛风湿,散寒。用于风湿筋骨疼痛,腰痛,肾虚牙痛。
用法用量
花1~4钱。果2~4钱。根2~3两。
备注
(1)另有两种变种[b]金木犀[/b]Osmanthus fragrans Lour. var. aurantiacus Makino与[b]淡黄木犀[/b]Osmanthus fragrans Lour. var. thunbergii Makino,均同等入药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穿山龙
- 羊心
- 野罂粟
- 紫鸭跖草
- 野苎麻
- 枇杷叶
- 柠条
- 岩石松
- 獭子树
- 枫树
- 紫铜矿
- 藓生马先蒿
- 鸭胆
- 蛇根草
- 云南油杉
- 云南紫珠
- 空桶参
- 冻青叶
- 蜀葵
- 一品红
- 异穗卷柏
- 白头翁
- 李树胶
- 牙疳药
- 总状绿绒蒿
- 还阳草根
- 冬瓜子
- 山慈姑花
- 益智仁
- 淡竹叶
- 建神曲
- 大石韦
- 橄榄
- 独蕨箕
- 虾蟆肝
- 小萹蓄
- 椬梧
- 尖苞柊叶根
- 大叶马尾连
- 茯神木
- 牛白藤根
- 罗望子叶黄檀
- 红树叶
- 盐麸叶
- 秋海棠花
- 鹿齿
- 阿魏
- 龙须藤
- 骨螺
- 横经席叶
- 丝棉木
- 野马追
- 越西木香
- 红花木莲
- 鄂西天胡荽
- 冰糖
- 露兜竻蔃
- 瓦楞子
- 紫藤根
- 岩蒿
- 鸡油菌
- 冲天果
- 甘青铁线莲
- 鸡嗉子叶
- 鲜地黄
- 番杏
- 中华赛爵床
- 四轮草
- 水游草
- 冬瓜皮
- 透茎冷水花
- 牛舌草
- 接骨仙桃
- 三色堇
- 甘遂
- 厚叶算盘子
- 小毒芋
- 六月雪
- 澄茄子
- 舞草
- 一窝鸡
- 马铃薯
- 鲩鱼胆
- 蟛蜞菊
- 毛叶石楠根
- 野烟叶
- 槐耳
- 石莲子
- 野棉花根
- 榜嘎
- 紫玉簪叶
- 桔梗
- 苦荞麦
- 红头小仙
- 金刷把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麻叶绣球
- 九州岛岛岛岛堇菜
- 炸腰果
- 关白附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