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塔子叶
《中华本草》:黑塔子叶
拼音注音
Hēi Tǎ Zǐ Yè
出处
出自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柿科植物乌柿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pyros cathayensis Steward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研粉。
原形态
常绿或半常绿小乔木,高10m左右。树冠开展,多枝,有刺;枝圆筒形,深褐色至黑褐色,散生近圆形小皮孔,小枝纤细,有短柔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4mm,有微柔毛;叶薄革质,长圆状披针形,长4-9cm,宽1.8-3.6cm,两端钝,上面光亮,深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中脉上面稍凸起,下面突起;侧脉纤细,每边5-8条。花雌雄异株;雄花生聚伞花序上,稀单生,花萼4深裂,裂片三角形,长2-3mm,两面密生柔毛,花冠壶状,两面有毛,4裂,裂片宽卵形,反曲,雄蕊16,分成8对,一长一短,花药线形,退化子房有粗伏毛;雌花单生,白色,芳香,萼4深裂,裂片卵形,长约1cm,有柔毛,先端急尖,花冠比萼短,壶形,有短柔毛,管长5mm,4裂,裂片覆瓦状排列,近三角形,反曲,退化雄蕊6,花丝有短柔毛,子房球形,有长柔毛,6室,花柱无毛,柱头6浅裂,伸出花冠外,花梗纤细,长2-4cm。浆果球形,直径1.5-3cm,嫩时绿色,熟时黄色;种子褐色,侧扁;萼宿存,4裂,长1.2-1.8cm,先端急尖,纵脉9条,果柄纤细,长3-5cm。花期4-5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500m的山地、河谷及山谷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安徽、浙江、湖北、湖南等地。
功能主治
解毒;散结。主疮疖;汤火烫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干叶打粉调敷或鲜叶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黑塔子叶
拼音注音
Hēi Tǎ Zǐ Yè
出处
《重庆草药》
来源
为柿科植物福州柿的叶。
功能主治
鲜叶捣泥(干叶打粉)敷冷结子疮,鱼口、汤火烫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瘤孢
- 黑塔子根
- 黑水鸡
- 黑山蔗
- 黑沙蒿子
- 黄鼬
- 黄荆叶
- 黄蜀葵子
- 黄花鸢尾
- 黄练芽
- 黄花菜
- 黑色鳞毛蕨根
- 黑色鳞毛蕨
- 黄花菜子
- 黑海参
- 黑骨走马
- 黄花夹竹桃叶
- 山红稗
- 狗狗秧
- 黑根药
- 黑虎耳草
- 黄花独蒜
- 黄颡鱼
- 黄竹参
- 黄花木
- 黄藨叶
- 黄麻叶
- 黑皮青木香
- 黑芝
- 黄芦木
- 长柄秋海棠
- 紫弹树根皮
- 炙红芪
- 宽叶紫萁苗
- 小九节铃
- 宽叶荨麻
- 石菖蒲花
- 披散糖荠
- 狗脊
- 咖啡
- 宽叶返魂草
- 莿(木冬)
- 椿皮
- 紫三角
- 野山楂
- 杠香藤
- 宽卵叶山蚂蝗
- 叩头虫
- 刻裂紫堇
- 八目鳗
- 田野卷耳
- 大花素馨花
- 圆叶母草
- 天脚板
- 巨藻
- 小年药
- 饿蚂蝗
- 白升麻
- 大发散
- 小狼毒
- 一枝黄花
- 蛇附子
- 黄缨菊
- 白鹤灵芝
- 紫玉盘
- 十三年花
- 荜澄茄
- 地菍
- 秀丽野海棠
- 黍根
- 山荆子
- 黑面叶
- 紫背绿
- 皂荚根皮
- 虫莲
- 莸叶醉鱼草
- 巴豆霜
- 石龙刍
- 礁膜
- 海蜇皮
- 紫草
- 毛脉南蛇藤
- 杨梅根
- 两色鳞毛蕨
- 岩藿香
- 猪大肠
- 罗伞树
- 两指剑
- 茅莓
- 水飞蓟
- 地柏
- 独一味
- 鲨鱼胆
- 毛麝香
- 地星
- 直萼黄芩
- 鸡血
- 苡芭菊
- 黄海葵
- 鱼串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