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骨走马
《中华本草》:黑骨走马
拼音注音
Hēi Gǔ Zǒu Mǎ
别名
黑骨梢、山萝卜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茶茱萸科植物粗丝木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omphandra tetrandra(Wall.et Roxb.)Sleum[Lasian theratetrandra Wall.et Roxb.;Gomphandra hainanensis Merr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粗丝木 灌木或小乔木,高2-10m。树皮灰色,嫩枝绿色,当年生枝被短柔毛,以后变无毛。叶互生,叶柄长0.5-1.5cm,初被短柔毛;叶纸质,狭披针形、长椭圆形或阔椭圆形,长6-15cm,宽2-6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无毛或幼时下面被淡黄色短柔毛,上面深绿,下面稍淡,中脉在背面显着隆起,侧脉约6-8对,网脉不明显。雌雄异株,聚伞花序与叶对生,有时腋生,长2-4cm,密被黄白色柔毛,具花序柄,花梗长0.2-0.5cm;雄花黄白色或白绿色,5数,长约5mm,花冠钟形、长3-4mm,花瓣裂片近三角形,长约为花冠的1/3,向内卷曲,外面无毛;雄蕊4-5,花丝长于花冠;雌花黄白色,长约5mm,花萼微5裂,长不到5mm;花冠钟形,长约0.5mm,花瓣裂片长三角形,先端内弯;雌花中不发育的雄蕊与子房等长,子房圆柱状,无毛或有时被毛,柱头小,5裂稍下延于子房上。核果椭圆形,长约1.2-2.5cm,径0.5-1.2cm,成熟时白色,浆果状,干后有明显纵棱,果柄略被短柔毛。花、果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2200m的疏、密林下、石灰岩山林内及路旁灌丛、林缘、箐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平
功能主治
清湿热;解热毒。主湿热吐泻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粉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黑骨走马
别名
海南粗丝木、黑骨梢
来源
茶茱萸科黑骨走马Gomphandra hainanensis Merr.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甘、苦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解毒。
骨髓炎:根研粉,与硫黄粉、酒饼粉各适量,同凡士林调成软膏敷患处。
急性胃肠炎:根3~5钱,水煎服,或研粉,每次1钱,开水送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鬼笔
- 锯锯藤
- 大金银花
- 海木
- 雪乌
- 钮子七
- 都咸子树皮
- 杂交景天
- 黑骨走马
- 苦檀叶
- 无尾果
- 红牛皮菜
- 苏铁叶
- 滇五味
- 橘络
- 蛾眉石凤丹
- 松油
- 钩吻
- 圆叶母草
- 小叶爬岩香
- 昆明水金凤
- 药芹菜根
- 细叶卷柏
- 铺地黍
- 狗屎花
- 梅花草
- 香构
- 扁青
- 猪脬
- 青脚莲
- 锯鲨肝
- 羊角扭
- 慈竹花
- 盲肠草
- 苦地丁
- 红子仔
- 光素馨
- 乌蛇胆
- 川西小黄菊
- 山飘儿草
- 番石榴根
- 回心草
- 猴高铁
- 黄海葵
- 钩藤根
- 看麦娘
- 牛至
- 路旁菊
- 狗核树
- 刺蒺藜
- 榕树果
- 大千生
- 蠵龟血
- 棵麻
- 西瓜子壳
- 武靴藤
- 小牛肋巴
- 淡味当药
- 莱菔子
- 肉豆蔻
- 唐古特青兰苗
- 峨眉黄芩
- 牛伴木
- 紫八宝
- 眼子菜根
- 羊蹄草
- 无腺白叶莓
- 十大功劳根
- 蜜柑草
- 莨菪
- 石楠
- 缅茄
- 湖北地黄
- 网脉橐吾
- 蟾蜍
- 粗皮蛙
- 清明菜
- 大二郎箭
- 海参
- 草胡椒
- 粘人草
- 赤小豆
- 鹅肠菜
- 一口红
- 金雀儿
- 紫苏叶
- 铜锣七
- 肿柄菊叶
- 滇高良姜
- 小罗伞
- 通肠香
- 双花鞘花
- 野油麻
- 月光花
- 荠菜
- 卵叶鳞始蕨
- 铁轴草
- 地皮风
- 大叶藜
- 雷公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