荭草
《中华本草》:荭草
拼音注音
Hónɡ Cǎo
别名
游龙、红、茏古、岿、龙(艹颉)、红草、茏鼓、天蓼、石龙、大蓼、水红、水红花、红蓼、朱蓼、白水荭苗、蓼草、大毛蓼、东方蓼、水蓬稞、九节龙、大接骨、果麻、追风草、八字蓼、捣花、辣蓼、丹药头、家蓼、水红花草
出处
1.《名医别录》:荭草,如马蓼而大,生水傍。五月采实。2.《纲目》:此蓼甚大,而花亦繁红,故曰荭,曰鸿,鸿亦大也,《别录》有名未用草部中有天蓼,云一名石龙,生水中,陈藏器解云:天蓼即水荭。据此,则二条乃一指其实,一指茎叶而言,今并为一。其茎粗如拇指,有毛,其叶大如商陆叶,其花色浅红成穗,深秋子成,扁如酸枣仁而小,其色赤黑而肉白,不甚辛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荭蓼的茎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orientale L.采收和储藏:晚秋霜后,采割茎叶,洗净,茎切成小段,晒干;叶置通风处阴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l-3m。茎直立,中空,多分枝,密生长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3-8cm;托叶鞘筒状,下部膜质,褐色,上部草质,被长毛,上部常展开成环状翅;叶片卵形或宽卵形,长10-20cm,宽6-12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,全缘,两面疏生软毛。总状花序由多数小花穗组成,顶生或腋生;苞片宽卵形;花淡红或白色;花被5深裂,裂片椭圆形;雄蕊通常7,长于花被;子房上位,花柱2。瘦果近圆形,扁平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7-8月,果期 8-10月。
栽培
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。土壤要求湿润、疏松,可在屋旁和沟边栽培。[br]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。春播,播种前,先深挖土地,敲细整平,按行、株距各约33~35cm开穴,深约7cm,每穴播种子约10粒,每1hm2播种量9~15kg,播后施人畜粪水,盖上草木灰或细土约1cm左右。[br]田间管理 当苗长出2~3片真叶时,匀苗、补苗,每穴有苗2~3株,并行中耕除草、追肥1次。至6月再行中除、追肥1次,肥料以人畜粪水为主。若遇干旱要注意浇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和水边湿地。资源分布:除西藏自治区外,分布几遍全国。
化学成分
地上部分含槲皮甙(quercitrin),3,3′,5,6,7,8-六甲氧基-4’,5’-亚甲二氧基黄酮(3,3’,5,6,7,8-hexamethoxy-4′,5′-methylenedioxyflavone),5-羟基-3,3’,6,7,8-五甲氧基-4′,5-亚甲二氧基黄酮(5-hydroxy-3,3′,6,7,8-pentamethoxy-4′,5′-methylenedioxyflavone),3’-羟基-3,4′,5,5′,6,7,8-七甲氧基黄酮(3′-hydroxy-3,4′,5,5′,6,7,8-heptamethoxyflavone),3,3′,5,8-四甲氧基-4′,5’,6,7-双(亚甲二氧基)黄酮〔3,3′,5,8-tetram-ethoxy-4′,5′,6,7-bis(methylenedioxy)flavone], 3’-羟基-3,4’,5,5′,8-五甲氧基-6,7-亚甲二氧基黄酮(3′-hydroxy-3,4′,5,5’,8-pentamethoxy-6,7-methylenedioxyflavone),3’,5-二羟基-3,4’,5’,8-四甲氧基-6,7-亚甲二氧基黄酮(3’,5-dihydroxy-3,4′,5′,8-te-tramethoxy-6,7-methylenedioxyflavone),3,3’,4′,5,5′,8-六甲氧基-6,7-亚甲二氧基黄酮(3,3’,4′,5,5’,8-hexamethoxy-6,7-methylenedioxyflavone),洋地黄黄酮(digicitrin),月橘素(exoticin)[1]。叶含荭草素(orientin),荭草甙(orientoside)A、B[2,3]及大量的叶绿配(plastoquinone)[4],牡荆素(vitexin)[5]。
药理作用
红蓼变种 PolygonumorientaleH. Var. pilosaMeisn. 茎、叶的水溶性提取物对蛙、小鼠有抑制作用,对蛙、兔的离休心脏也有抑制作用,且不被阿托品拮抗,对蛙心之抑制可用麻黄碱及氯化钙拮抗之,对蛙下肢血管及兔耳血管皆有明显的收缩作用,能使犬的血压短暂的升高。对离体兔肠无作用,对在位子宫(麻醉或不麻醉家兔)有兴奋作用。
性味
辛;性平;小毒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清热解毒;活血;截疟。主风湿痹痛;痢疾;腹泻;吐泻转筋;水肿;脚气;痈疮疔疖;蛇虫咬伤;小儿疳积疝气;跌打损伤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浸酒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或捣敷;或煎汁洗。
复方
①治风湿性关节炎:东方蓼全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②生肌肉:水荭花根煎汤淋洗,仍以其叶晒干研末,撒疮上,每日一次。
各家论述
1.《别录》:主恶疮,去痹气。2.《唐本草》:除恶疮肿,脚气,煮浓汁渍之。3.《植物学大辞典》:治疝气。4.《国药提要》:去疟,医毒虫咬伤。5.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祛风利湿。治风湿性关节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荭草
拼音注音
Hónɡ Cǎo
来源
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.的地上部分。夏、秋割取地上部分,或将打下水红花子后剩下的地上部分收集起来,晒干。
性味
辛,温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祛风利湿,活血止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荭草
拼音注音
Hónɡ Cǎo
别名
游龙(《诗经》),茏古(《尔雅》),红草(《尔雅·郭璞注》),天蓼、石龙(《别录》),茏鼓(《唐本草》),水荭、大蓼(《本草拾遗》),荭蓼(《汉英韵府》),大毛蓼(《植物学大辞典》),东方蓼(《中国药植志》),水蓬稞(《东北药植志》),九节龙、大接骨、果麻、追风草(《湖南药物志》),八字蓼、捣花、辣蓼、丹药头(《闽东本草》),家蓼、水红花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红蓼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晚秋霜后,连根挖取,洗净,根、茎切成小段,晒干;叶置通风处阴干,贮放干燥处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1~3米。茎直立,中空,有节,多分枝,遍体密被粗长毛。叶大,互生,广卵形或卵形,长10~20厘米,宽6~12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浑圆或稍为心形,全缘呈浅波状,叶柄长;托鞘膜质,被毛,顶端常扩大而成一广展或外反的小片。圆锥花序顶生,长2~8厘米,稍下垂,被柔毛;苞片鞘状,外面有长毛,内面无毛,广卵形;花白色或粉红色,花被5裂,椭圆形,无毛;雄蕊7~8,稍伸出花外;子房稍圆形扁平状,花柱2裂。瘦果扁平,略呈圆形,两面中部微凹,褐黑色,有光泽,包于宿存的花被内。花期4~6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边和水边湿地。分布几遍全国,也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叶含黄酮类荭草素和荭草甙,叶绿醌。此外,本品还含β-谷甾醇等。
药理作用
茎、叶的水溶性提取物对蛙、小鼠有抑制作用,对蛙、兔的离体心脏也有抑制作用,且不被阿托品拮抗,对蛙心之抑制可用麻黄碱及氯化钙拮抗之。对蛙下肢血管及兔耳血管皆有明显的收缩作用,能使犬的血压短暂的升高。对离体兔肠无作用,对在位子宫(麻醉或不麻醉家兔)有兴奋作用。
性味
辛,凉,有毒。
①《别录》:"辛,有毒。"
②《新疆中草药手册):"性微寒,有微毒。"
功能主治
治风湿性关节炎,疟疾,疝气,脚气,疮肿。
①《别录》:"主恶疮,去痹气。"
②《唐本草》:"除恶疮肿,脚气,煮浓汁渍之。"
③《植物学大辞典》:"治疝气。"
④《国药提要》:"去疟,医毒虫咬伤。"
⑤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:"祛风利湿。治风湿性关节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研末撒或煎水淋洗。
复方
①治风湿性关节炎:东方蓼全草一两。水煎服。(《新疆中草药手册》)
②生肌肉:水荭花根煎汤淋洗,仍以其叶晒干研末,撒疮上,每日一次,(《谈埜翁试验方》)
备注
本植物的花序(荭草花)、果实(水红花子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蜀葵茎
- 头发七
- 功劳子
- 高山瓦韦
- 覆盆子根
- 牙痈草
- 白鲜皮
- 地骷髅
- 铺地罗伞
- 块茎糙苏
- 蓖麻叶
- 遍地金
- 博落回
- 薜瓣
- 霸王根
- 鳖胆
- 秘鲁香胶
- 豹皮樟
- 核桃楸皮
- 山麻黄
- 黑牵牛
- 香豆蔻
- 瓶尔小草
- 小飞蓬
- 硫化铅
- 东当归
- 重楼
- 大头艾纳香
- 鸨肉
- 滇丹参
- 凫羽
- 山茶子
- 狼喉靥
- 长果山橙
- 菝葜
- 升麻
- 蛇莓
- 楝叶
- 凫肉
- 鲩鱼
- 麻叶绣球果
- 华罂粟
- 李树胶
- 梅花
- 黄精叶钩吻
- 澜沧扁担杆
- 浮海石
- 华清香藤
- 茶膏
- 甘菊花露
- 木贼
- 山茶根
- 华细辛
- 化药
- 佛指甲
- 乌梢蛇
- 山苏木
- 浮石
- 柳根
- 山茶叶
- 栗花
- 对叶榕
- 刺五加
- 佛手花
- 风箱树根
- 乌桕叶
- 香秋海棠
- 榆仁酱
- 淫羊藿根
- 梓树
- 佛葵
- 母菊
- 芭蕉子
- 木芙蓉叶
- 梨叶
- 伏龙肝
- 糙叶树皮
- 橘
- 大叶井口边草
- 番薯
- 瓜子莲
- 锡生藤
- 罂粟壳
- 白鹤藤
- 橘络
- 梅根
- 锦鸡
- 野拔子
- 大黄连刺
- 黄麻
- 诃子核
- 甘草头
- 夹蛇龟肉
- 细叶十大功劳
- 枫荷梨
- 广东土牛膝
- 梨皮
- 李根
- 金钱苦叶草
- 叶天天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