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草
《中华本草》:伤寒草
拼音注音
Shānɡ Hán Cǎo
别名
夜牵牛、星拭草、寄色草、返魂香、消山虎、假咸虾、枝香草、红花一枝香、四眼草、天红草、拐棍参
英文名
Herb of Ashycoloured Ironweed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ernonia cinerea (L.) Less.[V. ab-breuiana (Wall.) D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洗净,晒干切或鲜用;秋冬挖根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夜香牛 一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茎直立,柔弱,少分枝,有纵条纹,被贴伏短微毛。叶互生;具短柄;叶片条形、披针形或鞭形,长2-7cm,宽0.5-2.5cm,先端钝或短渐尖,基部渐狭成楔形,边缘有浅齿,少有近全缘,两面贴伏短毛,侧脉3-4对,背脉明显;近枝端的叶较狭而小。头状花序15-20(或更多)个,在枝端排列成伞房状圆锥花序;总苞钟状,直径5-6mm,总苞片4层,条状披针形,锐尖,常紫色,外面有贴伏短微毛;花托平,有边缘具细齿的窝孔;药冠管状;淡红紫色,长5-6mm,被疏短微毛,具腺,先端5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,小花约20朵,两性;瘦果,圆柱形,长约2mm,有线条,被微毛和腺点;冠毛白色,2层,外层极短。花期全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旷野、田边、路旁或密林、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分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1.全草中分得香叶木素(diosmetin)。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醛酸甙(luteolin-7-O-glucuronide),木犀草素(lute-olin),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O-glucoside)。[br]2.从新鲜花中分得木犀草素,木犀草素-7-O-葡萄糖甙,异荭草素(isoorientin),金对草素(chrysoeriol)。[br]3.从根中分得5,17(20)豆甾二烯[stigmast-5,17(20)-dien-3β-ol],36-甲基二十七碳酸(36-methylheptacosanoic acid),豆甾醇(stigmasterol),谷甾醇(sitosterol),α、β-香树脂醇(α、β-amyrin),ξ-香树脂乙酸酯(ξ-amyrin acetate),α-、β-香树脂醇乙酸酯(α-、β-amyrin acetate)。3β-乙酰氧基-13(18)-乌苏烯[3β-ace-toxyrus-13(18)-ene],24-羟基-14-蒲公英赛烯(24-hydroxy-taraxer-14-ene)。[br]4.地上部分含8α-巴豆酰氧基-硬毛钩藤内酯-13-O-乙酸酯(8α-tigloyloxyhirsutinolide-13-O-acetate),8α-(羟异丁烯酰氧基)-硬毛钩藤内酯-13-乙酸酯[8α-(hydroxymethacryloyloxy)-hirsuti-nolide-13-O-acetate],斯梯诺妥曼内酯-8-O-巴豆酸酯(stilpnoto-mentolide-8-O-tiglate),8α-(4-羟异丁烯酰)-10α-羟基硬毛钩藤内酯-13-乙酸酯[8α(4-hydroxymethacryloyloxy)-10α-hydroxyhirsu-tinolide-13-O-acetate)-10α-hydroxyhirsu-tinolide-13-O-acetate],8α-(4-羟基巴豆酰氧基)-10α-羟基硬毛钩藤内酯-13-O-乙酸酯[8α-(4-hydroxytigloyloxy)-10α-hydroxyhir-sutinolide-13-O-acetate],8α-(4-羟基巴豆酰氧基)硬毛钩藤内酯-13-O-乙酸酯[8α-(4-hydroxytigloyloxy)-hirsutinolide-13-O-aceta-te],白前内酯(glaucolide)E,19-羟基白前内酯E(19-hydroxyglau-colide )E,夜香牛内酯-8-O-(4-羟异丁烯酸酯)[vernocinerolide-8-O-(4-hydroxymethacrylate)]。
药理作用
种子可作驱虫剂;叶有弱的抗菌作用,但对疟原虫无效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凉
功能主治
疏风清热;除湿;解毒。主感发热;咳嗽;急性黄疸型肝炎;湿热腹泻;白滞;亲疮肿毒;乳腺炎;鼻炎;毒蛇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,或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外感发热,除湿热。2.《广东中药》Ⅱ:清热解毒,消肿拔毒,排脓。治湿热腹泻,并治乳疮,毒蛇咬伤。3.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肝退热,安神镇静。治感冒发热,咳嗽,急性黄疸型肝炎,神经衰弱,失眠,小儿夜尿,疔疮肿毒。4.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治跌打扭伤。5.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治痢疾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伤寒草
拼音注音
Shānɡ Hán Cǎo
别名
夜牵牛、星拭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寄色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返魂香(《广东中药》Ⅱ),消山虎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假咸虾、枝香草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收全草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20~80厘米。茎直立,柔弱,少分枝,稍被毛。叶互生;具柄;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,长2~6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钝或短尖,边缘有浅齿,基部狭楔尖,下延至叶柄,两面疏被毛;近枝端的叶较狭而小。头状花序长约7毫米,宽约2.5毫米,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;总苞片数列,锐尖,最外列较短;全部管状花,两性,约20朵,淡紫红色,花冠长于苞片2倍,先端5裂.瘦果圆柱形,长约2毫米,有线条,被毛,冠毛白色,多数。花期全年。
本植物的根(伤寒草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旷地上。分布我国南部。产广东等地。
形状
干燥全草,茎长约15~60厘米,粗约3~5毫米,绿褐色,有纵皱纹,被淡黄色茸毛,质硬。叶多皱缩,或脱落,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,质脆。茎顶带有头状花序,花冠黄棕色,或结有瘦果,呈圆柱形,灰褐色,冠毛多数,白色。气微。以叶多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。
药理作用
种子可作驱虫剂;叶有弱的抗菌作用,但对疟原虫无效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性凉,味淡,一说味苦,性凉。"
功能主治
清热,除湿,解毒。治外感发热,急性黄疸型肝炎,湿热腹泻,疔疮肿毒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外感发热,除湿热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清热解毒,消肿拔毒,排脓。治湿热腹泻,并治乳疮,毒蛇咬伤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肝退热,安神镇静。治感冒发热,咳嗽,急性黄疸型肝炎,神经衰弱,失眠,小儿夜尿,疔疮肿毒。"
④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治跌打扭伤。"
⑤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痢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柏
- 蔊菜
- 声色草
- 黄栎
- 宿苞豆
- 黄牛茶
- 荷莲豆草
- 丝瓜
- 山稗子
- 书带蕨
- 褐云玛瑙螺
- 双翎草
- 黄大豆
- 四棱筋骨草
- 黄桷根
- 胡子七
- 胡桐泪
- 山核桃
- 山楂木
- 山沉香
- 山矾
- 丝瓜根
- 红花绿绒蒿
- 红花酢浆草
- 四叶草
- 红血藤
- 红麸杨
- 黄泥菜
- 胡荽子
- 山尖菜
- 三头灯心草
- 山椒根
- 虎咬癀
- 上树咳
- 山紫菀
- 黄山药
- 胡桃壳
- 山刺柏
- 山百部
- 豪猪千
- 土白蔹
- 金牛七
- 楠木皮
- 鸭脚木皮
- 黄花稔
- 红川乌
- 麦芽
- 饴糖
- 鱼鹰骨
- 鲛鲨白
- 鹬肉
- 鹰头
- (鱼彭)鱼鳃
- 实葫芦
- 糯稻根须
- 芍药花
- 曼陀茄根
- 量天尺
- 山牛毛毡
- 秋葡萄
- 皮袋香
- 牛尾菜
- 单肾草
- 山李子
- 鲎
- 黄刺皮
- 黄山鳞毛蕨
- 红豆蔻
- 黄水芋草
- 山合香
- 山峰西番莲
- 麻油
- 山柳菊
- 三对叶丹参
- 山五味子根
- 花蜘蛛
- 大树三台
- 浮海石
- 寒水石
- 竹叶吉祥草
- 茅莓
- 芸香
- 光板猫叶草
- 豪猪毛刺
- 花皮胶藤
- 川楝子
- 丹参
- 黄接骨丹
- 大风药叶
- 大二郎箭
- 大叶桉
- 大黄草
- 大叶藤
- 大叶钓樟
- 大对经草
- 多裂独活
- 定草根
- 大蓑衣藤根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叶钩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