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刺皮
《中华本草》:黄刺皮
拼音注音
Huánɡ Cì Pí
别名
黄三刺、黄檗、刺黄檗、山黄檗、黄三刺皮、吉尕尔、三颗针
英文名
Bark of Tangut Barberry
出处
出自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、鲜黄小檗和甘肃小檗的根和枝内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erberis dasytachya Maxim.2.Berberis diaphana Maxim.3.Berberis kansuensis Schneid.采收和储藏:根秋季采挖,去须根及泥土,取皮,切片,晒干。茎4-5月间出芽时,砍取较粗的茎,刮去粗皮,去掉木心,取黄色皮层及韧皮层,晒干。
原形态
1.直穗小檗,落叶灌木,高2-3m。幼枝常带红色,老枝灰色或黄褐色,圆柱形或有时略带条棱,有极少的小疣点,无刺或有刺,刺通常单一,不分叉,长0.5-1.5cm。叶3-5片簇生,近革质;柄长1-3cm;叶片宽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2-5cm,宽1.5-4cm,先端圆钝,基部近圆形,边缘有20-50刺状细锯齿,齿距约1.5mm,上面暗绿色,下面亮黄绿色,两面网脉明显。总状花序直立,长4-7cm,有花15-30朵,花梗长4-7mm;萼片花瓣状,外轮萼片披针形,内轮萼片倒卵形,先端微凹,基部有1对腺体;雄蕊6,花药先端平截;子房有l-2个胚珠。果穗直立,浆果椭圆形,长6-7mm,成熟后红色,无白粉。花期5—6月,果期7-9月。2.鲜黄小檗,落叶灌木,高1-3m。幼枝绿色,老枝灰黄色,具棱及疣状突起,刺3叉,粗壮坚硬,长1-2cm,干后淡黄色。叶3-5片簇生,坚纸质;叶柄长1-3mm;叶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2-3.5cm,宽1-1.5cm,先端微钝,基部渐狭成柄,边缘全缘或疏生少数不明显的刺状细锯齿,齿距3-6mm,上面暗灰绿色,网脉隆起,下面灰色,被白粉。花单生,或2-5朵簇生成近总状花序,花梗长1.5-2cm,花鲜黄色,直径1-1.5cm;萼片花瓣状,2轮,外轮较小,三角状椭圆形,内轮较大,长圆形,先端浅裂,呈二齿状;雄蕊6,花药先端平截;子房倒卵形,内含6-10个胚珠。浆果卵状长圆形,长1-1.2cm,鲜红色或淡红色,略被白粉,花柱宿存,斜弯。种子5-6颗。花期5月,果期8-9月。3.甘肃小檗,落叶灌木,高达3m。一年生枝后期鲜红色,具条棱,二年生枝淡褐色,较细。刺单一或三分叉,长1-1.5cm。叶簇生;柄长5-15mm,生花序的短枝上的叶常无柄或近无柄;叶片近圆形或宽倒卵形,长1.5-5cm,宽4-4.5cm,先端钝,基部渐狭成柄,边缘具疏刺齿,上面绿色,下面灰色,被白粉。总状花序长达5cm,具花10-30朵,花梗长5-8mm,小苞片2,长1-1.5mm;萼片6,两轮排列,外轮较小,不等大,内轮较大,长3-4mm;花瓣6,黄色,椭圆形,内轮花瓣先端浅裂,基部有1对腺体;雄蕊6,花药瓣裂;子房1室,柱头无柄。浆果红色,长7-8mm,直径5-6mm。种子2颗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海拔1700-2700m的高山灌丛中。2.生于海拔2500-3600m的山地灌丛中。3. 生于海拔1400-2800m的山坡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等地。2.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3. 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宁夏等地。
化学成分
1.直穗小檗根 含小檗碱(berberine)1.78%,小檗胺(berbamine)0.73%,还含掌叶防己碱(palmatine),药根碱(jatrorrhizine),皮部含小檗碱4.46%。[br]2.鲜黄小檗根 含小檗碱1.72%,小檗胺0.68%,还含掌叶防已碱、药根碱。[br]3.甘肃小檗 根含小檗碱2.74%,小檗胺1.88%,掌叶防己碱。
性味
苦;性寒
归经
肺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湿热;解热毒。主湿热痢疾;黄疸;带下;热毒痈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;或煎汤洗;或含漱。
复方
①治热痢便血: 黄刺皮钱半,赤芍三钱。水煎服。②治湿热黄疸: 黄刺皮三钱,焦山栀三钱,大黄二钱。水煎服。③治下肢肿痛: 黄刺皮钱半,苍术二钱。水煎服。④治潮热盗汗: 黄刺皮钱半,知母三钱,熟地四钱,龟板四钱。水煎服。⑤治风火目痛,口糜,舌疮:黄刺度煎汁外洗或含漱。⑥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: 黄刺皮研末, 加鸡蛋清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黄刺皮
拼音注音
Huánɡ Cì Pí
别名
黄三刺皮
出处
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为小檗科植物直穗小檗的茎皮。4~5月间,开始出芽长叶时,砍取较租的茎,刮去粗皮,去掉木心,取黄色皮层及韧皮层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约2米。老枝灰黄色,有稀疏细小疣状突起,刺常单生,或无刺。叶厚,近圆形、矩圆形或宽椭圆形,长3~6厘米,宽2.5~4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圆形,边缘有刺状细锯齿,上面暗黄绿色,下面亮黄绿色,无白粉;叶柄通常长2~4厘米。总状花序有花15~30朵,连总花梗长3.5~6厘米;花黄色,径约5~6毫米;萼片6,2轮;花瓣倒卵形,长3毫米;雄蕊6;子房有1~2胚珠。果序直立;浆果椭圆形,长6~7毫米,直径约5毫米,红色,无白粉。
生境分布
生山地灌丛中。分布青海、甘肃、陕西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,泻火解毒。治热痢便血,湿热黄疸,下肢肿痛,潮热盗汗,风火目痛,口糜,舌疮,乳腺炎及痈疮初起。
复方
①治热痢便血:黄刺皮钱半,赤芍三钱。水煎服。
②治湿热黄疸:黄刺皮三钱,焦山栀三钱,大黄二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下肢肿痛:黄刺皮钱半,苍术二钱。水煎服。
④治潮热盗汗:黄刺皮钱半,知母三钱,熟地四钱,龟板四钱。水煎服。
⑤治风火目痛,口糜,舌疮:黄刺皮煎汁外洗或含漱。
⑥治乳腺炎及各种痈疮初起:黄刺皮研末,加鸡蛋清调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假木豆
- 云南双盾木
- 蛤蜊
- 筀笋
- 绒毛粉背蕨
- 鸡排骨草
- 蛇果黄堇
- 山楂
- 东北延胡索
- 单花金丝桃
- 刺竹茹
- 兴安独活
- 除虫菊
- 椰子浆
- 金银忍冬
- 剑叶紫金牛
- 美丽桐
- 红胡豆七
- 风气草
- 异株百里香
- 云木香
- 火焰草
- 球核荚蒾
- 蚺蛇膏
- 花叶矮陀陀
- 秤杆升麻
- 裂叶崖角藤
- 头顶一支花
- 凹瓦韦
- 桐木
- 桄榔子
- 血苋
- 慈竹叶
- 窃衣
- 楮茎
- 土红苓
- 水龙骨
- 龙舌兰
- 牛大力
- 天胡荽
- 白苏梗
- 小红藤
- 细沙虫草
- 枣树皮
- 镰萼虾脊兰
- 黄芩子
- 蚂蚁
- 腹水草
- 长果山橙
- 矩圆石韦
- 小寸金黄
- 交翅木
- 梁王茶
- 金礞石
- 景天三七根
- 吉林乌头
- 韭根
- 景天花
- 水红袍
- 金鸡豇豆
- 吉龙草
- 韭叶芸香草
- 岗梅叶
- 金莲花
- 渐尖叶独活
- 绿矾
- 大黑药
- 小龙胆草
- 金钱松叶
- 金老梅花
- 苣荬菜花
- 家兔骨
- 金银花子
- 棘刺花
- 金钱木根
- 猫胡子花
- 姜叶三七
- 小球藻
- 姜炭
- 绵萆薢
- 橘叶
- 韭子
- 家独行菜
- 姜叶
- 锦线镖
- 金蛤蟆
- 救必应
- 橘根
- 狗肝菜
- 橘叶巴戟
- 叫姑姑
- 金盏银盘
- 戟形石韦
- 橘白
- 冠唇花
- 橘核
- 檵花
- 金老梅叶
- 金精石
- 韭菜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