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豆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岩豆
拼音注音
Yán Dòu
来源
豆科千斤拔属植物水边千斤拔Moghania fluminalis (Clarke ex prain)Li [Flemingia fluminalis Clarke ex Prain],以根、茎和叶入药。根、茎四季可采,夏季采叶,晒干。
性味
苦、辛,温。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行血止痛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,慢性阑尾炎,白带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岩豆
拼音注音
Yán Dòu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豆种植物水边千斤拔的根、茎和叶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原形态
小灌木,高达50厘米。幼枝密被褐色毛。单叶互生;叶片狭矩圆形,长4~7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两面被短柔毛,边全缘,下面密生黑色脓点;叶柄密被毛;托叶早落。聚伞花序小,每1聚伞花序隐藏于大苞片内;贝状苞片2列,顶端微块,两面被毛,紫色;萼片卵形,在最下面的一片与其他4片几等长。荚果,矩圆状椭圆形,褐色,密被毛。花期4月。果期10~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边潮湿处、江边沙滩上。分布四川。云南等地。
性味
性温,味微苦辛。
功能主治
行血,除湿。治风湿关节痛,体虚白带,慢性阑尾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散血草
- 小果皂角
- 柳叶亚菊蒿
- 蜂乳
- 七角风
- 龟胆汁
- 胆南星
- 骨碎补毛
- 羊须
- 鲤鱼脑
- 臭黄荆子
- 臭黄荆根
- 野三七
- 车桑仔叶
- 跌破勒
- 婆罗门皂荚
- 南川升麻
- 肥皂核
- 伊贝母
- 野芭蕉
- 戴星草
- 赛繁缕
- 软枣子
- 脐带
- 郎伞木
- 小金挖耳
- 梧桐白皮
- 紫菀
- 竹叶椒根
- 金光菊
- 小婆婆纳
- 杉叶
- 黄总花草
- 毛赪桐
- 小构树叶
- 夏丸
- 海粉
- 红毛蛇
- 大独脚金
- 红厚壳
- 水苋菜
- 滇瑞香
- 球衣藻
- 一把篾
- 铁草鞋
- 马尿烧
- 朝鲜崖柏仁
- 野茶辣
- 红马蹄草
- 鲥鱼鳞
- 友水龙骨
- 麻布七
- 野鸦椿根
- 长果山橙
- 亚麻
- 凤眼果壳
- 蝇虎
- 挖耳草根
- 蚕退纸
- 白梅花
- 香蒲
- 普洱茶膏
- 紫萁
- 三七
- 大茶药根
- 白马骨
- 腊雪
- 一扫光
- 柔软石韦
- 窝儿七
- 漏斗菜
- 刺茶美登木
- 花叶九节木
- 芸香草
- 广西狗牙花
- 玫瑰茄
- 云南红豆蔻
- 悬钩子
- 棉花壳
- 老枪谷
- 豆油
- 兰草
- 雉
- 瑞香根
- 麻风树
- 李根皮
- 天罗水
- 极丽马先蒿
- 走边疆
- 海藻石
- 马刀肉
- 软皮树
- 毛叶石楠
- 网脉山龙眼
- 白背小报春
- 商陆花
- 黎罗根
- 石吊兰
- 暴马子
- 灰凤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