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藻石
《中华本草》:海藻石
拼音注音
Hái Zǎo Shí
别名
小海浮石、石花、大花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珊瑚藻科植物太平洋石枝藻、冈村石叶藻的钙质化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thothamnium pacificus(Fosl.)Fosl.;Lithophyllum okamurai Fos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在海边产区采集,用清水漂洗,除去盐质及泥沙,晒干。
原形态
1.太平洋石枝藻 藻体紫红色或暗红色,皮壳状,径4-8cm,厚1-2mm,重度钙化,表面有许多分枝状瘤状突起,高2-6mm,径2-4mm,基部均已融合在一起。纵切面观表皮层为2-3层细胞组成,最外一层为“覆盖细胞”,表皮以下为“围层”细胞呈亚方形,径5-7μm,或矩形带圆角的细胞,径5-7μm,高10-16μm,常呈层状排列,占藻体组织的大部分。下为“基层”,厚65-90μm以上,矩形细胞长12-24μm,径5-7μm,由数层平行于固着基质排列而成。在“基层”和“围层”相邻藻丝之间的细胞互相融合现象普遍存在。孢子囊生殖窝在皮壳上均有分布,所呈疣状突起的内径为180-390μm。2.冈村石叶藻 藻体灰粉红色,半球形团块状,钙化成石灰质,直径2-3cm,表面密被乳头状突起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潮间带2-3m或更深处的礁石上或牡蛎壳等基质上。2.生于低潮线附近至潮下带岩石上。终年生长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辽宁、山东等沿海。2.分布于浙江沿海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呈珊瑚样不规则块状,大小不一,灰白色或灰黄色。表面较光滑,但可见藻体突枝,呈瘤状,有的附着基质。体较重,质硬脆,断面较疏松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
功能主治
清肺止咳;化痰软坚;利水通淋。主肺热咳喘;痰稠;吐血;瘰疬瘿瘤;淋病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复方
义取海中藻体钙化而成的石状物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兰草
- 花叶九节木
- 暴马子
- 鸭脚木叶
- 悬钩子
- 赤小豆叶
- 昂天莲
- 过塘蛇
- 天罗水
- 马比木
- 多花猕猴桃
- 越南樟皮
- 南天竹根
- 捆仙丝
- 樟木
- 野茄树
- 蒙自草胡椒
- 桃叶蓼
- 木瓜核
- 磨盘根
- 竹叶吉祥草
- 长白假水晶兰
- 刺芋
- 宜梧
- 鱼鳔
- 狭叶露珠草
- 牛舌头
- 茵陈蒿
- 衣鱼
- 白枪杆根
- 野丹参
- 鸡蛋花
- 鄂西天胡荽
- 旋花苗
- 万年柏
- 虾须豆
- 倒爪草
- 地蜂子
- 透明草
- 猬心肝
- 椒目
- 凤尾兰
- 斩龙剑
- 蔓荆子
- 獾骨
- 黄零陵香
- 狭叶山胡椒
- 缬草
- 海鳗
- 大红袍
- 岩豆
- 散血草
- 小果皂角
- 柳叶亚菊蒿
- 蜂乳
- 七角风
- 龟胆汁
- 胆南星
- 骨碎补毛
- 羊须
- 鲤鱼脑
- 臭黄荆子
- 臭黄荆根
- 野三七
- 车桑仔叶
- 跌破勒
- 婆罗门皂荚
- 南川升麻
- 肥皂核
- 伊贝母
- 野芭蕉
- 戴星草
- 赛繁缕
- 软枣子
- 脐带
- 郎伞木
- 小金挖耳
- 梧桐白皮
- 紫菀
- 竹叶椒根
- 金光菊
- 小婆婆纳
- 杉叶
- 黄总花草
- 毛赪桐
- 小构树叶
- 夏丸
- 海粉
- 红毛蛇
- 大独脚金
- 红厚壳
- 水苋菜
- 滇瑞香
- 球衣藻
- 一把篾
- 铁草鞋
- 马尿烧
- 朝鲜崖柏仁
- 野茶辣
- 红马蹄草